海南大学学报9881
年第
3
期
开 放 改 革的弄潮儿从《三 国演义》
所描写的 用人艺 术中可
以借
鉴些什么
?
门岿
一个国家
、
一个地区能不能强盛
、
发达
,
当然会受许多因素影响
,
而领导者是否善于发
现人才
、
使用 人才
,
让这一国家
、
这一地区的人尽其才
,
物尽其利
,
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
素
。
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的政治体制下
,
一定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
领导者的用人艺术如何
,
则是导致这一国家
、
地区兴旺
、
繁荣与否 的决定性因素
。
尤其在变革的 时代
,
开放的时代
,
竟争的时代
,
人才可以自由流动的 时代
,
领导者是否善于求贤
、
问贤
、
礼贤
、
下 贤
、
用 贤
,
能否
使天下之贤
、
之能
、
之才
,
如水归大海般地皆聚 拢在自己周 围
,
各尽其力
,
各用其智
,
各献
其 技
,
当是其所领 导 的事业成败的关键
,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是一个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
代
,
当 时
,
魏
、
蜀
、
吴三国的君主 莫不想 由自己来统一天下
,
他们 之间曾展开了一 场长 久的
政治
、
经济
、
军事力量 的抗争
。
小说《三国演义》真实地
、
气势磅礴地反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历
史斗争
,
记录 了 当时各国领 导者是如何发现人才
、使
用人才的种种经验和教训
。
这 些经验和教
训对今天的各行各业的领导 者
、
改革者仍不失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那 么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 弄
潮儿从
《三 国演义》所描写的用人艺术中究竟可以借 鉴些什么呢?
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 点
:
领导者必需要有远见卓识
,
善于发现人才
、
搜罗人才
、
了解人才
、
尊重人才
,
既 重视
全才
、
通才
,
也不放过有一技 之才
;
只要其才可为我用
,
就以其才为重
,
而不去斤斤计较那
人才原有的出身
、
名位
、
相貌
、
资历以及他所犯的过失
。
《三国演关》所描写的刘备三顾茅庐之事已是尽人皆知 的领导者求才礼贤的 美谈
。
想当
初
,
在三顾茅庐的 过程中
,
张飞曾言
:“量一村夫,
何必哥哥自去
,
可使人 唤 来 便了
!
”
(
第37回)
“量此
村夫
,
何足为大 贤!今番不须哥哥去
,
他只不来
,
我只 用一条 麻绳缚 将
来!
”
(第3 8回)甚 至张飞要放火烧诸葛亮 的茅屋
,
逼诸葛亮出山
。
如 果刘备听张飞所言
,
任 张飞 胡为
,
诸葛亮怕怎样都不会辅佐刘备的
。
三顾茅庐的情节描写正表现了刘备做为一个
领导者的不凡 眼光和 器识
。
领导 者对于大贤大才如果不肯虚 心求教
,
不以礼相待
,
那 么无论
如何也不会聘请到
;
也不会得到他们的有益的指教的
。
如果说刘备请葛诸亮出山还是听人所荐
,
慕名而求
,
那刘备获取将才赵云则完全靠他白
已的眼力
。
赵云本是袁绍 的部下
,
后投奔公孙攒处为将
。
刘备与赵云初次相 见 就
“甚 相
敬
爱
,
便 有不舍之 心
”
。
后来他借机从公孙攒处借用赵云
,
又是
“执手挥泪而别”
。
刘备的 深
情知遇
,
使赵云难以忘怀
,
后来公孙攒兵败自焚
。
袁绍再次相招
,
赵云以为袁绍
“非用人
之
人
”
,
径投刘备
。
值得人注意 的是
,
此时袁绍
、
曹操的势力都比刘备强大得多
,
刘备身无立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