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
。
是取乎其下者
,
乃其所以为上软I
”
(第六十二回 回评)这就肯定了刘备决策之英明
。
机谋干略超群
陈寿《三国志
·
蜀书
·
先主传》说
:
“先
主之弘毅宽厚
,
知人待士
,
盖有高祖之风
,
英
雄之器焉
。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
,
而心神无贰
,
诚君臣之至公
,
古今之盛轨 也
。
机谋干
略
,
不逮魏武
,
是以基宇亦狭
。
然折而不挠
,
终不为下者
,
抑挨彼之量必不容己
,
非 唯兢
利
,
且以避害云尔
。
”
这便是历史家陈寿对刘备的总的评价
。
小说家罗贯中与文学批评家毛
宗岗的 评价又怎样呢?罗贯 中塑造刘备的形象
,
毛宗岗评点其人
,
既来自陈寿的评论
,
但又
有所不同
。
陈寿说刘备
“机谋干
略不逮魏武
”
,
而罗贯中和毛宗岗的意见恰恰相反
。
这个认
识是否 违背历史的真实呢?曹操是宦官曹腾的养孙
,
当时宦官势力是强大的
,
曹操正是凭着这
个背景起事的
。
镇压黄巾起义时他已任骑尉
,
及讨伐董卓他已是奋武将军
,
与各路诸候平起
平坐
,
俨然是一方面的 军事集团的头头了,
那时刘备只不过是公孙赞手下的 一个小将
。
后曹
操
“挟
天子以令四方
”
,
刘备仍然是依人篱下
,
郁郁不得志
。
两人起点悬殊如此之大
,
且刘
备是织草席草履出身的
,
如他没有超人的机谋干略
,
后来何以能与曹操
、
孙权鼎足三分?历
史事实是荆益二州是他开拓的
,
诸葛亮当时只不过是谋士而已
。
即使他还依靠于曹操时
,
操
已目之为天下二英雄之一
,
将之 和 己并列
。
从两人创业的不同背景和起点看
,
刘备比之曹操
更为艰巨
,
再从其所作所为看
,
其机谋干略并不在曹操之下
。
罗贯中在写曹
、
刘两人斗 智时
,
刘备是输少威多
。
如曹 操设
“二虎
争食
”
之计使刘备与
吕布互斗
,
刘备知之权且应命
,
暗中告知吕布使彼不疑己而合力抗操
。
后操想控 制刘备于身
边使为已用
,
而刘备知虎穴栖身之危
,
使用 韬晦之计掩盖他和董承等图操之谋
,
后又借口截
击袁术而溜之哉
。
这都显示了刘备的心计超人
,
机谋 出众
。
毛宗岗指出两人斗智 各有巧妙
说
:
“
操之忌备深矣
,
忌布亦深矣
。
方其 相合
,
则私为之构以离之
,
及其既 离
,
又以未及攻
之 而姑使合 之
,
乃阳合之
,
而又私相嘱以欲其终离之
。
初则为二虎 争食之谋
,
继 又为驱虎吞
狼之计
,
末更为掘抗待虎之策
,
种种不怀好意
,
吕布不知而为其所弄
,
刘备知 之而 权 且应
命
。
曹操亦明知刘备必然知之
,
而大家只做不知
,
真好看煞人
。
,
(第十七回回评)其中有
些情节
,
经毛宗岗的评改
,
刘备的心计
、
权变更深奥莫测了
。
在第二十一回 回评里
,
毛宗岗
评点说
:“
两雄不并立
,
不并立则必相图
。
备方与奄承等同谋
,
而忽闻此言
,
安得不失惊落
著耶?若因闻雷
,
而故作落著
,
以之欺小儿则可
,
岂可以欺曹操者?俗本多讹
,
故依原本校
正 之
。
”“一震之威,
乃 至干 此
,
只淡淡一语
,
轻轻混过
,
妙在有意无意之间
,
岂真学小儿
掩耳缩颈之态耶?古史所载
,
后人多有误解之者
。
”
毛宗岗将闻雷而故作落著改为是因落著
而假托闻雷之意
,
并用
“
一震之威
,
乃至于此
”
之语轻轻 将之混过
。
这么一改
,
刘备确是
“随
机应变信如神
”
。
毛宗岗还认为刘备因事因时不同而采取的对策也不同
。
如刘备前操要其 杀吕布而不杀
,
后操擒布而主张 杀之
,
其故安在?毛宗岗回答是
:
“刘备不
杀吕布
,
留以为操敌也,他日白
门楼劝 斩 吕布
,
恐其为操翼也
。
前之不杀与后之劝 杀
,
各有深意
。
英雄 所见
,
非 凡 人 所
及
。
”
(第十四回回评)又如他接受 陶谦让徐州
,
不接受刘表让荆州
,
不夺同宗之荆州而夺
同 宗之益州
,
也因 时势不同 之故
。
毛 宗岗说
:
“玄德初
以徐州为家
,
而布夺之
,
操又夺 之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