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普学刊
《
三
、
国志今中魏
、
一九八八今
第一 期
仁了
任2
夕之
、
判
三
、
书排列 位次变化考
夕好
隆有
我们 如今常见 的
《三 国志》版本
,
无论1959年的中华书局 铅 印本
,
抑或1986年的上海古
籍出版社影印清乾 隆四年武英殿 本
,
都将
《魏书》置首
,
《蜀书》次之
,
《吴书》居末
。
一
些目录 书和论著
,
凡涉及《三 国志》中三 书位次者
,
也都如此 排列
。
然而
,
这 却 并非陈寿
《三 国志》的原貌
。
现在能 见 到的有关陈寿写
《三国志》的 记载,
最 早的 是东 晋常朦 的《华阳 国志》
。
其
《陈寿传》写道
:“
吴平
(西晋 武帝太康元 年
,
公元
28 0
年)后
,
寿 乃鸡合三国史
,
著
《魏
(书)
》
、
《吴(书)
》
、
《蜀(书)》三书六十五篇
,
号
《三 国志》
。
”
其次为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龄 等人撰成的《晋书》
。
其《陈寿 传》
写道
:
陈寿
“撰 魏、
吴
、
蜀三国志
,
凡六十五篇
。
时人 称其善叙事
,
有良史之才
。
夏侯 湛 时
著
《魏书》
,
见寿所作
,
便坏己书而 罢
。
”
再次为唐高宗显 庆元年
(公元656年)
长孙无忌等人编定的《五代史志》
(即 今之《隋
书》十 志)
。
其《经籍志
·
史部
·
正史类》写道
:“
晋时
,
巴西陈寿删集三国之事
,
唯魏帝
为纪
,
其功臣及吴
、
蜀之主
,
并皆为传
,
仍各依其国
,
部类相从
,
谓之《三国志》
。
”
这 三条史料都 说明一个问题
:
陈寿所写
《三国志》
,
原是将
《魏 书》置 首
,
《吴书》居
中
,
《蜀书》为末的
,
从 晋 至唐
,
人们 所见《三国志》
,
也是如 此排法
。
这从 唐人刘知几写成于唐 中宗景 龙四 年
(公元71 0
年)的
《史通》中
,
也 可得到证实
。
笔
者翻 检了《史通》
,
发现其中凡提及
《三国志》所记 吴
、
蜀二国
,
皆是吴前蜀后
。
如
《列传
篇》中说
:“
陈寿
《(三)
国志》载孙
、
刘二帝
,
其实
‘纪,
也
,
而呼之日
‘传,
。
”
《探
颐 篇》说
:
《三国志》
“之述孙、
刘
,
皆宗魏世
。
”
将蜀置 吴前
,
始见于五代后晋出帝开运二年
(公元945年)刘响等修成 的《旧唐书》
。
其
《经籍志》的《正史类》注 录
:“
《魏国志》三十 卷
,
陈寿撰
,
裴 松 之注
。
”
《杂 伪国史
类》注录
:“
《蜀国志》
一卜 五卷,
陈寿撰
;
《吴国志》二十一 卷
,
陈寿撰
,
裴松之注
。
”
北 宋仁 宗嘉佑五年
(公元10 60年)欧阳修所撰《新唐 书》因之
。
其《艺文 志
·
正史类》
注 录
:“陈寿
《魏国志》三十 卷
、
《蜀国志》十五卷
、
《吴 国志》二十一卷
,
并裴松之 注
。
”
我们知道
,
《三 国志》本 是《魏书》
、
《吴书》
、
《蜀书》的 合称
,
三书原是各自单行
的
,
至北宋雕版
,
始将三书技魏蜀 吴的顺序合刻 一书
。
所以
,
自此以后
,
这种排列 顺序
,
便
成定 式
。
本文开头提 及的清乾 隆四年武英 殿本《三国志》
,
便 是 依这定式印刷 的
。
乾 隆四十
七年
(公元1782年)
纪 的等编撰 的《四库 全书 总目提要》
,
也 是依这定式解说的
,
其《史部
‘
正史类》写道
;
《三 国志》
“凡
《魏 志》三十卷
,
《蜀志》十五卷
,
《吴志》二十 卷
。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