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标准
。
因而我 们有理由认为
:
曹刘的对立实质上 已不是
“统
治阶级 内部斗事
”
,
而是两
种伦理观念的冲突与对抗
,
是仁
、
义等伦理观念与好诈
、
邪恶的人格的冲突与对抗;
《三 国
演义》实质上 不是蜀汉集团 的悲 剧
,
而是宋元以来人民 心 目中所向往的仁君
、
贤臣
、
义友这
一理想人格系统的悲剧
。
刘备常常被称作
“圣 君”
的典范
,
他身上集中了封建君主 许多 难得 的 优点
,
如礼贤下士
、
知 人善任
、
有 勇有谋
、
以天下 为 己任等等
。
但他身上 最突出的则是视仁义 重于性命的濡家道
德风范
。
他处友以诚
,
待人以宽
。
宁失 一左 右手
,
不强徐庶之所难,
叠幼子 安危于不顾
,
而
唯恐赵云有 失
。
他深信民 为邦本
,
爱民如 子
。
新野任上
,
使百姓 家家丰足
;
夏口败匙
,
他愿
冒杀身之危
,
而 不忍舍弃百姓
。
他胸怀大志
,
躬行仁义
,
不乘危以邀利
,
不 凭诈力以 求功
。
三让徐州而不 受
,
出入荆州而不 夺
,
兵临西川亦不忍取
。
正象他所宜称
:
“吾宁死,
不 为不
仁不义 之事
”
。
这正是儒家
“
内圣外王
”
品格的生动体现
。
关羽 是刘蜀集团 另一 重耍 人物
。
他智谋不敌吕蒙
,
勇武 则吕布
、
马超之亚
,
但在全书中
却占据突 出地位
。
原因很简单
,
就因 为他重
“义”
。
“义”本
是代表小 生产者利益的道德观
,
它
那种讲义气
、
重然诺
、
共 患难
、
称 兄弟的行为要 求,
与封建 统治阶级的奸邪
、
狡诈形成鲜明
的对照
,
因而 一 直 为封建社会中要求集体互助的小 生产者乃至古代各阶层 劳动人民所接 受
、
继承
,
使之逐渐 成 为民族传统 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羽无疑是这种
“义”
的最 有 力的体现
者
。
他与刘 备 结义
,
笃守兄弟之谊
,
虽身陷曹营
,
却不忘旧情
。
“秉烛 达
旦
”
、
“挂 印
封
金
”
、
“千
里走单骑
”
等情节
,
一直为人们传为美谈
。
可 以说
,
关弱是
“义”
的理想人格的
化身
。
诸葛亮历来被认为是一个
“
贤臣
”
的典范
,
在他身上
,
集中体现的是超人的智慧与对事
业的执着和忠 贞
。
他谙 于 韬略
、
善于审势
,
未出山前
,
就已明察天下大势
,
提出著名的
“隆
中决策
”;
出 山之后
,
又屡建奇功
,
使蜀汉与魏
、
吴三足 鼎立
,
表 现出 经天纬地的才 能
。
但
《三国演义》中的智者 不 乏共 人
:
周 公瑾善于用兵
,
神出 鬼没
;
陆伯言运筹帷握
、
稳如 泰
山;
曹孟德多 谋善战
,
亦时时 可见
,
司马兹实际上 是用他的谋略
,
最终战胜了诸葛亮
。
为什
么 独有诸葛亮被作 者大肆宜扬
、
井为读者所接受呢?关键就在于 他对事业 的 无比执着和忠
贞
,
在于 他体现 了一 种理想人 格
。
总之
,
刘 备
、
诸离亮
、
关羽都是这样一种理想的
“史诗
英雄
”
,
他 们
“把民 族性格
中分
散在许多人身上的品质光辉地集中在自己身上
”
⑤
,
分 别体现了仁君
、
贤巨
、
义友的人格理
想
,
井组成一 个理想 人格系统
。
他 们体现 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
,
凝聚着作者全部热
情
。
作 者以饱蘸激情的笔对其美言淞行进行了尽情赞扬
,
对他们 与邪恶势力及严酷命运的抗
争进行 了热烈歌颈
。
曹操在罗贯中的总体构思中是作为理想人格系统的对立面 出现的
,
他对
上不忠
、
对下不仁
、
对友不义
,
是恶德的化身
。
如果说 他幼 年诈病欺父的插曲 就已透露出
“奸雄”
本色的话
,
那 么杀吕伯奢则为 之添 了令人毛骨惊然的一笔
。
他那
“宁
教 我负天下
人
,
不教天下人负我
”
的为我哲学
,
尤令人深为厌 恶
。
他屠徐州为父报仇
,
暴露出一个残暴
的封建军阀的凶 恶面 目
;
杀 王重
、
斩荀或
,
诛杨修
、
害你衡
,
则处处表现了狡 诈 凶狠的品
质
。
正 由于他的对比衬托
,
刘备
、
关羽
、
诸葛亮等组成的理想人 格系 统更 显 得光 彩照人
。
然
而
,
一
作者寄予最大同情者
,
恰恰是注定要毁灭的
,
作者 所着力烦扬的
,
恰恰是注 定要招致可
怕灾难的
。
这就在读者面 前展开 了一幅伤心惨日的悲剧图景
:
刘蜀集团失败了
,
理想人格 系统
被毁灭了!
这就是《三国演义》悲剧实质之所在
,
也是 它那趋魂摄魄 的 艺术魅力的根源之所在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