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一九八八年第六期
“
斜趋汉津
”
与赤壁 大 战
冯道信
不朽巨著《三国演义》
,
叙述历史百余年
,
描写战争百余次
。
著名的赤壁大战
,
是《演义》
中描写最宏伟
、
铺排最阔
、
冲突最烈
、
撼人最深的一次战役
。
此次大战开役之时
,
魏
、
蜀
、
吴三国虽未正式形成
,
但鼎足之势已现端倪
。
尤其是
,
后来治理魏
、
蜀
、
吴的主帅都参与了
战事
,
三方的主要军力都投入了战争
。
可以说
,
这是一次名符其实的
“三国”
大战 的典型战
例
。
其三方之斗智斗谋
、
斗力斗勇等等
,
都毫无愧色地堪称是真正
“三
国演义
”
的一个大高
潮
。
赤壁大战
,
若以火烧赤壁划个中界
,
战役越过的大致跨度
,
从总体上看
,
当从长阪之役
到荆楚连片之间
。
整个战役的阶段当为
:
长阪之战
、
斜趋汉津
、
刘孙联合
、
赤壁度兵
、
火烧
赤壁
、
曹走华容
、
激气周瑜
、
曹还许都
、
荆楚连片九段
。
其中
,
刘备在当阳长阪改投江陵为
斜趋汉津
,
是曹
、
刘
、
孙三方力量战事布局的一个转折点
。
刘备的这一果决行动
,
在整个战
争中的意义及其对赤壁大战的影响和未来三国态势形成的作用
,
都是不可低估的
。
关于刘备集团斜趋汉津的战事行动
,
以魏为正统的晋
·
陈寿的《三国志》和尊刘 抑曹的
《三国演义》以及后来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
,
在叙述和描写上大体是一致的
。
也就是
说
,
无论从历史上的赤壁大战看
,
或是从小说中的赤壁大战看
,“斜趋汉津”
都既是事实的存
在
,
又是不可不书的一章
。
关于
“斜趋汉津”
与赤壁大战
,
历来学者之论
,
虽多各执一端
,
或
偏 于史实
,
或偏于演义
,
但有一种观点却是共同的
,
即
:“长
阪坡一 战之后
,
刘备已不堪一击
了
”,“刘备集
团斜趋汉津
,
是狼狈遁逃
”、“
赤壁大战时刘备已经丧失了战斗能力
”云 云。
真相果
是如此么?非也
。
本文拟结合史实和演义作一 下粗浅的双向研究
,
就斜趋汉津的 历史必然
性
、
斜趋汉津在整个赤壁大战中的地位
、
斜趋汉津对鼎足三分局势的影响等方面
,
对有关间
题进行辩证
,
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
一
、
刘备斜趋汉津的历史必然性
按照马克思 主义的历史观进行认识
,
任何一个合理的历史行动
,
都有其发生的历史必然
性
。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做了军师
,
诸葛亮隆中对 问定出了通过三分局面的过渡而由刘
备统一中国的决策
。
应当说
,
由三分到统一
,
乃是合乎规律的厉史性揭示
。
诸葛亮出草庐之
后
,
即投入了面对强敌曹操的战事
。
火烧博望坡
、
火烧新野等态都只是诸葛亮用兵的战术性
演习
。
而当刘珠襄阳降曹
、
刘备在曹操精兵追迫下本欲趋投江陵
、
然而在长阪激战只有数十
骑相随的时候
,
改为斜取汉津从汉水下行投江夏
、
夏口
,
却是以诸葛亮为主谋划
、
由鲁肃促
成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行动了
。
那末
,
这个战略行动的历史必然性柯在呢?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