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曹操官渡之战兵力考
(0 次评价)5142 人阅读0 次下载
渡 ” , 是史料的地区规定和背景交待 。 由史 料的时间和地区决定 , 第二条史料描述的 “ 公以至弱当至 强 ” , 是袁 曹官渡地区的兵 力对峙 , 而不是整个官渡之战的兵力对峙 。 这样的表述 , 不免还嫌笼统 。 因为 , 在 上 面的叙述中 ,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两个问 题 一 “ 至弱 ” 与 “ 至强 ” 各自的参照 对象究竟是什么 二 两个 “ 至 ” 字的贴 切解释究竟怎样 “ 至 ”, 从语词的角度来看 , 它是一个 程度副词 , 有 “ 最 ” 、 ’良 ” 的意义 。 “至 弱 ” 就是 “最弱” 、 “很弱” 而 “至 强 ” 就是 “最强” 、 , 良强 ” 。 按照这样的 要 求 ,“公 以至弱当至强 ” 应该解释为 “曹 操在官渡地区 以最弱兵力抵当 袁绍 最强兵力 ” 这样一表述 ,“至 弱” 与 “至 强 ” 各 自的参照对象就显得十分明显 “至 ‘ 弱 ”, 其参照对象 , 当然是曹操官渡之战兵 力 , 而不是播民中所说的袁绍兵力 同样 , “至强” 的参照对象 , 也是袁绍官渡之战兵 力 , 而不是曹操兵力 。 建安五年八月 , 曹操 在官渡地区的兵力是其官渡之战兵力中的很 少一部分 , 故称 “至弱” 袁绍在官渡地区 的兵力是其宫渡之战兵力中的绝大部分 , 故 称 “至 强 ” 。 由第二条史料可知 夕 建安五年八月 , 曹 操在官渡地区的兵力 , 是其官渡之战兵力的 “至 弱 ” 部分 。 下面再看第三条史料 第三条史料 , 分别是第一 、 第二两条史 料的说 明 。 在时间和地区上 , 与第一 , 第二 两条史料一致 , 说 的也是建安五年八月曹操 和袁绍在官渡地区对峙的情形 。 第三条史料的难点和要点 , 是 “公 以十 分居一之 众 画地而守之 ” 的理解 。 撤开史料 的时 间和地点 , “ 公以 一 · 分居一之众画地而 守之 ” 中的 “ 十分居一 ” , 可有三种解释 一 如潘民中所说 , 曹操官渡之战兵力为 袁绍宫渡之战兵力的 “十分之一” 二曹 操官渡地区兵力为衰绍官渡他区兵力的 “ 十 分之 一 ” 三 曹操官渡地区兵力为曹操 官渡之战兵力 的 ’卜分之一 ” 。 上述三种解 释 , 究竟哪种比较合乎情理 第一种解释 , 只要加上史料的时间限制 和地区规定 , 就不攻自破第二种解释 , 涉 及两个间题表述要求曹操官渡地区兵 力为袁绍官渡 地区兵力 “ 十分之一 ” 的 表 述 , 实际上是有 间题的这种情况在第一种 解释中也同样存在曹操官渡地区兵力不 可能是袁绍官渡地区兵力的 “ 十分之一 ”, 这是常识因此 , 确切的表述应该是曹操 官渡地区兵力为袁绍官渡地区兵力与曹操官 渡地区兵力之和的十分之一 , 也就是 说 , “ 十分居一 ” 的 “十 分” 中 , 必须包括有曹 操兵力 , 才能成立 。 表述习惯有如第 点所述 , 如果 “ 十分居一 ” 可释为曹操 ‘ 牟渡 地区兵力为袁绍官渡地区兵力与曹操官渡地 区兵力之 和的 “十 分之一 ”, 那 么 , 袁绍官 渡地区兵力在十万左右因为袁绍十余万的 官渡之战兵力绝大部分集中在官渡 , 曹操 官渡地 区兵力在一万左右 , 在数量比例上虽 是大体符合 , 但在表述习惯上 , 却很少见到 这种表述方法 因此 , 比较合理的解释 , 应 该是第三种 。 第三种解释 一 、 既符合史料的时间限 制建安五年 八 月 , 又符合史料的地区规 定官渡地区 二 、 避免并解决了第二种 解释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三 、 可与前述二 条史料的内容呼应 , 并保持文意上 的一致 , 四 、 正确表达了史料本身的内容 曹操在致 荀或的信中 , 只说军粮将尽 , 打算后退 , 把 袁军吸引到许都 , 转换 一 个战场 。 荀或不赞 成曹操的考虑 , 认 为袁军 “ 势竭 , 必将 有 女卜此用奇之时 夕 不 可失也 ” , 荀或反对曹 操后退的理 山和提出 “必将 有变 ” 的依据 , 显然是 “ 至弱 当强 ” 的形势即啊操官渡地 区兵力为曹操官渡之战兵力的 “ 十分之 一 ” 由建安五年八月袁绍官渡地区兵 ’ 尽 ’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8-04-28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2 06:58 , Processed in 0.46075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