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南 民族学院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一 九九一 年第二 期
孔 明 躬 耕 处 释 疑 答 问
陈
玉
屏
甲
:
孔明躬 耕于何 处
,
明清 以来一 直存在着十 分激 烈的襄 阳的南 阳之 辩
,
近 年 来持 南 阳
说者 频频撰文 力 申己见
,
其 论 颇 为雄 辩
。
不知这桩历史 公案是 否可 以就 此 了结 ?
乙 :
持 南 阳说者文 虽 雄辩
,
其 论 似可商榷
。
甲
:
主南 阳 说 者提 出的最 基本 的 证据就是
《
三 国志》 载 孔 明
《
出 师表》 说
:
“ 臣本布
衣
,
躬 耕于南 阳
。
”
“躬 耕 于南 阳
” 一 句
,
不会 是传 写 有误吧 ?
!
乙
:
目前没 有证 据表 明 《
三 国志》 的这 一 记 述传写 有误
。
甲
:
孔明
“躬 耕于南 阳
”
,
出 自正史 《
三 国志》
,
而 力 主孔明躬耕 于襄 阳隆中的
,
是 东
晋习 凿 齿的杂史 笔记
《
汉晋春秋》
,
难道 可 信程 度 以 后 者为 高 ?
乙
:
一般说 来
,
正史的可信程度 高于杂史 笔记
, 但对具 体的 历史 问题则 应 具体分析
, 这 是
治史 的基 本原则
。就某 一具 体历史 问题而 论
,
正史 之言未 必 可 信
, 杂史笔记 之言未必 不 可信
。
甲
:
主南 阳 说者 认为
,
“躬耕 于南 阳
” 是最 原始
、 最真 实 的证据
,
是 可信 的
。 而 按照 东
汉末 的语 言习 惯
,
这个
“ 南 阳
” 系指南 阳郡 的郡 治宛
,
即今河 南南 阳市
,
这 种见 解对 不对 ?
乙
:
当时确 实可 以用 郡 名称呼 郡治
,
“躬 耕 于宛
” 可 以说 成
“ 躬 耕 于南 阳
”
。
但郡名 与
郡 治不能 划等号
,
不 能说
“躬 耕于 南 阳
” 就必定 是
“躬耕于宛
”
。
甲
:
习 凿齿 《
汉晋春 秋》 说
“ 隆中属 南阳邓 县”
,
而 《
晋 书地理 志》
、
《通蜜》 胡 注 及
《
秦 会要订 补》 中都 有舆 地史 料证 明
,
汉水
( 即污水 ) 为南郡 和南 阳郡 的交界
,
隆中在汉水
以南
,
在 南郡境内
,
对 此 当作何解释 ?
乙
:
这 几条史 料都 是 划分大 的地 域 范围 的笼 统说法
,
持 南 阳说者 虽然 引 用了这 几 条 史
料
,
却 也承认这 种 以 汉水 为郡界的分 法
“ 并不绝 对
”
,
因而 无 法拿 出充分 的依据去 否定 习 凿
齿 的
“ 隆中属 南 阳邓县
” 说
。
甲
:
足下 之意
,
是 同意 习 氏的
“ 隆中属 南 阳邓县
” 说 了 ?
乙
:
亦非 尽 然
,
毕竟 当时的舆 地资料 提到 一个汉 水 为郡界 的 问题
。 隆中这 个地 〔是否 也
是 以 汉水 为界
,
轻 易肯定 和轻 易否 定 都不妥 当
。
不过
,
习 氏之说所 据为 何虽 无案可 稽
,
但考
诸史 籍
,
似未 发现 当时 已存 在激烈 的襄 阳南 阳之 辩
。 魏 晋时人 重地望
,
辨 识祖 籍十 分认真
,
对 侨寓之 地并不 十分看重
。
习 凿齿大 可不必 为争 孔明 侨寓之所
,
去 费尽 心 机杜 撰 一个
“ 隆中
属南 阳邓 县
” 的说法
。
甲
:
明万 历时的 《
襄 阳府 志》 说
“ 汉置 襄 阳县
,
隶南 郡
,
然 万 山 以东
、
汉水 以南 为 南
郡
,
而 万 山 以西
、
汉水之 北为南 阳邓 县所 辖
。
” 这条 资料能否 作为 习 氏之说 的后 证 ?
乙 ;
对此说 也应 当待审慎 态度
,
不排除其 有附会 习氏之 说的可 能性
。 但 持南 阳 说 者 以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