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历史 史话 查看内容

三国时期的军事交通建设:水路与陆路

2019-7-18 17:41|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7030| 评论: 0

摘要: 两汉、三国时期运河示意图一、水路交通建设—以曹魏为中心在冷兵器战争年代,陆路交通运输艰难且运费巨大,用以运输军队和粮食的效率很低。相比于陆路交通运输,水路交通运输具有节省劳力、运输量大、运输成本低廉和 ...
三国时期的军事交通建设:水路与陆路

两汉、三国时期运河示意图

一、水路交通建设—以曹魏为中心

在冷兵器战争年代,陆路交通运输艰难且运费巨大,用以运输军队和粮食的效率很低。相比于陆路交通运输,水路交通运输具有节省劳力、运输量大、运输成本低廉和航线不易被破坏等优点。为了满足当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需要,魏蜀吴三国都不同程度地发展水路交通建设,相比于孙吴、蜀汉而言,曹魏在发展水路交通上用力更多。这主要归结于它们之间的地理环境不同。

曹魏境内有东西向的黄河和淮水两大河流,并且有许多南北向河流支流,但彼此之间不太通畅。为了使全境内的水利运输网连接起来,曹魏大力开凿南北运渠,为加强军事经济,进而实现全国统一打下了坚实的交通基础。孙吴不仅据有长江之险,而且江南河流众多,湖泊纵横,具有天然的水路交通之便。相比于曹魏来说,孙吴在水利交通方面的作为不是兴修新的水利渠道,而是充分利用天然河道运输军用物资。蜀汉地处巴蜀,主要敌人是曹魏,蜀魏交战主要发生在北部边境地区。虽然蜀汉境内河流不少,但水势湍急,若北攻曹魏,蜀军则要逆流而上,十分不便,故很少通过河流来运输军粮,水路交通建设也就极少。因此,在三国时期,为了军事目的而进行的水路交通建设主要发生在曹魏境内。

三国时期的军事交通建设:水路与陆路

曹操开通平虏渠

(1)白沟

建安八年(203年),曹军己北渡黄河,攻黎阳,下一步就是要解决袁氏的根据地邺城。建安九年春正月,曹操为攻占袁尚占据的邺城,亲率大军从许昌渡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白沟又名宿胥渎,是黄河故道。“《水经注》曰:“淇水又南,历枋堰,旧淇水东南流,迁黎阳县界南入河;《地理志》曰:“淇水出共,东至黎阳入河。”;《沟洫志》曰:“遮害亭。西一十八里至淇水口是也。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从这则记载可知,淇水原来是南流入黄河的,和白沟并不相通。“遏”的意思就是阻止淇水流入黄河,迫使它改流注入白沟,增加白沟水源,以解决进攻邺城的军粮潜运问题。

(2)平虏渠、泉州渠、新河

辽西的乌桓首领蹋顿袁绍旧有联系,蹋顿为袁绍扶植起来,封为单于,自恃强盛;当袁尚、袁熙前来投靠时,蹋顿企图帮助哀尚兄弟夺回故土,仁乘机攻破幽州,多次侵入塞内,骚扰破坏。曹操为了消除后患,保证北方领土的安全统一,决定加以讨伐。辽西去邺城较远,中间虽有儿条大河,但多不相通。建安十一年(206年)他主持开凿了三条运河:一条从滹沱河凿入泒水,叫做平虏渠;一条从潞河凿到沟河口,叫做泉州渠;一条从泉州渠通到濡水,叫做新河。这三条运河彼此有一定的联接,因而可以联运。

(3)远伐辽东:修建鲁口渠

东汉末年,辽东郡太守公孙度在中原群雄混战时,割据当地,后来虽臣服于曹魏,但是依仗地势偏远,仍然自行世袭相承,保持独立。魏太和二年(228年),辽东发生夺位之变,公孙度之子公孙渊夺了叔父公孙康的位,而公孙渊阴怀二心,一再联络吴国。辽东政权的存在对曹魏来说还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与曹魏要统一全国相左。为了远伐公孙渊,曹魏在曹操兴修水利的基础上修建了鲁口渠,鲁口渠与白马渠联系紧密,且是在前者的基础有所发展。

三国时期的军事交通建设:水路与陆路

(4)南征孙吴:修建贾侯渠、中渎水等

曹丕建魏后,国之要务在于向南、向西与吴、蜀争夺地盘,扩张势力。这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支撑旷日持久的争雄战争。因此,曹魏将战略重心由黄河以北转向黄河以南,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大兴屯田,以储军粮,并大修贾侯渠、中渎水,以运军粮。

(5)伐蜀:修建成国渠

为了征蜀战争的需要,曹魏还在关中开凿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成国渠。这条渠道远在西汉武帝时就开凿了,从今陕西眉县杜家村西南引渭河经扶风、武功、咸阳复入渭水,全长二百二十余里。后来,逐渐失修淤废。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尚书左仆射卫臻率兵征蜀,为进兵和军需的方便,扩开成国渠,这样更方便于关中地区的漕运,有利于保证征蜀战争军需物资的源源运输。

二、陆路交通建设——以蜀道为中心

魏吴两国之间战争的军粮运输主要通过水路交通进行,而魏蜀两国则主要通过陆路交通即蜀道进行,因而三国时期的陆路交通建设主要发生在蜀道各线上。魏国要进攻蜀国,其军粮先通过渭水和成国渠运到蜀道的北道关口,然后通过蜀道运兵运粮到汉中地区,再南下到成都,蜀汉自从曹魏手中夺得汉中后,则把汉中作为北攻曹魏的后方根据地,从汉中北伐也通过蜀道各线运兵运粮,因而蜀道成为双方的交通运输生命线。

三国时期的军事交通建设:水路与陆路

(1)蜀汉屯田区的分布与水系

为了偏安巴蜀、抵御曹魏的攻击,蜀汉军队的主力长期驻屯于汉中地区,多时十万,少时五万,军需物资的及时保障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益州虽是天府之困,物产丰富,所受战争的破坏较轻,但农业生产最发达的是成都平原地区,断汉中过远。蜀中人力缺乏,要组织供应数万人军粮的运输队伍,困难极多,基于此,蜀汉不得不在汉中地区分兵屯川。

蜀汉有明确地点的屯田点只有五个地方,这主要是由于三国时蜀汉史迹失载者最多,而屯田事尤为陈寿等史家所忽略,因此关于蜀汉屯田的史料十分缺乏。诸葛亮北伐,动用的兵力达十万以上,而从事转运粮草物资的兵民又要兼倍于此,所以诸葛亮在汉中地区兴办的屯田地点,必然不在少数,但据史载,汉中地区只见黄沙一个屯田点,这可能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

三国时期的军事交通建设:水路与陆路

古蜀道示意图

诸葛亮为了弥补运粮的不足,甚至在军事前线也分兵屯田,《三国志》载:

“(建兴)十二年,亮悉大众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2)蜀道与蜀魏争夺

“蜀道”,广义为蜀地的道路或蜀国的道路以及蜀地或蜀国通向四方邻近地区的道路。但从历史演变来看,蜀道主要指从四周临近地区,尤其是从当时的首都,由汉唐的首都长安通往汉中、四川等地的道路。战国秦汉时期是蜀道的开辟时期,如故道、褒斜道、金牛道、子午道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开凿与维护的。蜀道自从被开辟以后,就是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和中原地区,与西南广大地区以及邻近国家相联系的重要道路。在全国统一的承平时期它是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主要孔道,而在各国并立、彼此战争的分裂割据时期,它作为军事通道的作用就更为突出,成为各方争夺控制的重要目标。

三国时期的军事交通建设:水路与陆路

古蜀道

三国时期,在蜀道各线中,在战争中破坏和修复最频繁的是褒斜道,共有四次,这说明褒斜道是从关中到巴蜀的一条主要的交通要道,因而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其间不断发生修筑与破坏的反复情况。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攻汉中,魏将夏候渊败死,曹操亲自领兵前往救援,拔出汉中魏军,来回行军都是取褒斜道。曹操“数台南郑为天狱,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自然不能不有修路之事,只是没有留下记载。蜀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大举攻魏,扬一言山斜谷道,而自帅主力出祁山,令赵云和邓芝为疑军据箕谷。赵云等为魏将曹真所败,退军时烧毁了赤崖以北的褒斜道上的栈道百余里,以阻止魏军的追击。

三国时期的军事交通建设:水路与陆路

米仓栈道

三国时期,魏蜀两国战争不断,战役主要发生在双方的边境地带。蜀国北伐曹魏,必须从汉中出蜀道进入关中地区,而魏国要攻蜀国,必须由关中通过蜀道进入汉中地区,进而通过蜀道南段进攻成都。为了战争的需要,魏蜀两国一方而维修蜀道来保障部队的顺利通行以及军需物资的及时运输,另一方面则通过破坏蜀道来阻止敌军的追击。三国时期是蜀道不断被破坏、受阻绝,又不断被修复、被利用的时期。魏蜀二国的互相征伐,导致蜀道存在一个修复与破坏互为消长的过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4-19 09:25 , Processed in 0.1224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