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军又称舟师、船军,水兵又可称舟兵、船兵。水军的出现很早,春秋后期,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相互争霸,舟师就应运而生。两汉时“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光武帝纪下·注引汉官仪》。“车骑”、“材官”、“楼船”是将军的名号,分别可以代表骑兵、步兵和水兵三个兵种。 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时期主要在水上进行活动的水军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兵种,这一时期的水军已具有独立的作战能力和作战任务,包括敌我水军完全意义上的水战,水军与步骑配合作战,攻击敌方浮梁及各种水上军事设施,以战斗保障为主要任务的捆扎木筏、造船、架桥、济渡军队等;这一时期的水军已有正规的建制。曹魏承袭汉制设有楼船将军之职;吴国则专门设有水军督负责水军的训练和管理。水军在魏、蜀、吴各政权的军事力量中有着不同的规模,占据着不同的地位。 二、三国时期水军的规模 (1)曹魏水军 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开始着意于征讨南方。他于建安十三年(208)正月在邺城
短时间内,曹操即拥有了一支数量可观的水军。他在给孙权的劝降书中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八十万”当然是虚词,所言“水军”亦非全为真正意义上的水军。较为可信的是袁宏《后汉纪》所言:“操既有荆州,水军十万,将顺流东伐。”这在当时来讲,算得上有相当规模的。只可惜,北来之人不习水战,刘表之众“尚怀狐疑”,结果赤壁一战,曹军大败,死伤无数。众多舰船被黄盖烧于乌林,剩下的自己烧掉以免落入孙刘联军之手,曹操庞大的水军化为乌有。 与南方对抗没有水军不行,赤壁战后,曹操立即重建水军。“(建安)十四年(209)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自此谯成为其重要的水军基地,几次由此出发南下征讨。曹丕《浮淮赋》:“浮飞舟之万艘兮,建干将之铦戈。”可见其水上行军之声势。曹魏对发展水上军事力量也颇为重视。文帝黄初五年(224)“八月,为水军,亲御龙舟,循蔡、颍,浮淮。”杜畿曾为曹丕“作御楼船,于陶河试船,遇风没。” 曹魏造船主要是为水上运输兵员及战备物资使用。明帝太和年间,司马懿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曾治水军,准备“为水战军向夏口”,得到明帝赞同。王昶任征南将军、都督荆、豫诸军事时也“习水军于二州”。可见曹魏造战船、治水军的工作一直在进行。但由于曹魏对孙吴采取了非进攻性的战略,其水军的发展也放慢了脚步,水军规模与赤壁战前都无法相比,与其步、骑相较也逊色不少。 (2)蜀国水军 蜀国以步兵闻名天下,水军是其辅助兵种,始建于刘备屯驻樊城时,由关羽统率活动于沔水之上。曹操南征荆州,刘备率大部人马退却,“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关羽水军经过几场战斗,保存大部实力顺利抵达夏口,诸葛亮言于孙权“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的获胜使刘备的水军实力进一步增强,刘表苦心经营多年的水军大部归顺曹操战败瓦解,刘备取得了在荆州发展水军的战备积累和有利条件。 关羽长期统领水军,其势力的壮大在建安二十四年(219)达到顶峰。这一年,关羽率水军北上攻曹仁于樊城,借助雨大水盛,降于禁、斩庞德,“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可见其战果的辉煌,蜀国的水军此时达到鼎盛。不料吕蒙袭夺江陵,关羽被杀,荆州这支水军最终落入东吴。蜀国在益州也建有水军。夷陵之战以水军为先锋,由吴班、陈式率领进屯夷陵。可惜刘备没有利用好这支水军,后来撤于岸上结营,放弃制江权,结果大败,“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 益州水军遭受重创。蜀国此后调整与孙吴关系,联合抗曹,不再重视水军的发展。蒋琬当政后,欲乘沔水东下攻魏,于是“多作舟船”发展水军,但没有什么成效。孙吴对蜀国发展水军颇为敏感,吴赤乌七年(244),步骘、朱然上疏说蜀“多作舟船”、“宜为之备”。事实上,蜀国根本没想要背盟攻吴,也正因如此,水军在其国家军事战略中不占重要地位,蜀国的水军实力在三国中最弱。 (3)孙吴水军 孙吴位居南方,占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条件极利于其发展水军。孙吴的国家战略又把水军置于极重要的地位,使其水军的发展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较之魏、蜀,显得尤为强大。早在孙策渡江攻占江东六郡时,水军即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建安元年(196),孙策自会稽“浮海至东冶”,追击王朗并大破之,可见其水军实力的不俗。此后孙策西击刘勋、黄祖,分别“收得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获黄祖“船六千余艘”,水军实力陡增,也从此开始了东吴舟师在长江上的多年纵横、百战百胜。 赤壁之战是对孙吴水军的严峻考验,也是使其扬威长江的绝好机会。孙权迅速集合水军三万,“船粮战具俱办”,交与周瑜,凭借这支精锐之师,击败曹操水军十万。建安二十四年(219),吕蒙袭取江陵,全兼荆州之众,其水军实力更为强大。在一系列水战中,涌现出为数众多的杰出水军将领,如早年跟随孙策转战的老将程普、黄盖、韩当、吕范等,孙权时代开始崭露头角并以后扬威长江的董袭、甘宁、淩统、吕蒙等,可谓人才济济。 孙吴的水军广泛分布在自建平至京口的长江沿线军镇,守备江防要点。孙吴正是靠这支实力远胜于魏、蜀的水军成功地全据长江,并实行积极的限江自保战略,从而割据南方、绵延国祚。孙吴水军装备精良,战船种类齐全,数量众多,性能先进,它拥有上层建筑达五层的五楼船以及“飞云”、“盖海”等大船。《武昌记》称孙权在樊口“尝装一舡,名大舡,容敌士三千人。”可见其船体之大。 斗舰是孙吴战船的杰出代表,因在赤壁之战中的突出表现而成名于天下。从数量上来讲,孙吴战船也以斗舰为多,扶州督贺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使得来犯的曹休畏之而退。值得注意的是贺齐“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其对装饰的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孙吴战船制造业的发达。孙吴还有一种小型战船——走舸,行速极快,“往返如飞鸥”,在水战中机动灵活。型式各异、数量众多的战船有力保障了水军的各项军事行动。孙吴在后期还大力发展海上军事力量,多次大规模出兵远航。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黄龙二年(230)遣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州;嘉禾二年(233)派张弥、许晏、贺达等“将兵万人”沿海路北上辽东;赤乌五年(242)遣聂友、陆凯“以兵三万讨朱崖、詹耳”。庞大舰队的出海远行更显示了孙吴水军的盛极一时。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4-12-21 21:41 , Processed in 0.1293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