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9 9 3 年 第 . 期
、
尸 补
办
‘
,
:
一
‘召
伦
理
与
审
美
的
同
一
—
论
《
三 国 演 义 》 中 的
“ 义
”
的 审美品 格
李炳 钦
《
三 国演 义 》 的伦理 精 神
,
通 过
“ 义
” 的铺 写 而得 到 集中 的渲 泄和 充 分的 张扬
。
因之
,
“ 义
” 便成 为 《
三 国演 义 》 一书的
“ 主 脑
” 和 核心 思想
。 有 了它
,
作品 才有如 此强 烈而恒 久的
情 感力 度与艺术轰 动效 应
。
这一颇 具 中国特色 的传统道 德观
,
到 罗 贯 中的笔 下
,
尤其在 毛宗
岗父子 修订 过的
《
三 国 演 义 》 里
,
融铸 着作者 的审 美理想和 人 民 的 意 趣 愿望
,
而 锤 炼成 了这
样 一种 精神
:
它是 现实 的
,
又是超 现实 的
,
闪 射着理 想之光
;
与 其说它 是伦理 的观 念
,
毋宁
说它是 一种 审 美的范畴
,
或 者更确 切地说
,
它 是伦理 与审 美的同 一
。
以 此观 照
《
三 国演 义 》
,
就 不致对 书 中人物 的许 多情形 感到 困惑 甚或误 解了
。
譬如 曹操 何 以 如 此 奸诈 彻 骨 ? 关 羽 何以
如 此痴情 于 义 ? 诸 葛 亮 又 何以 如此 地鞠 躬尽瘁 ? 是 否作 品真 的患有类 型化
, 绝 对化 的瑕疵 ? 对
这 样一些 问题
,
不妨从 审 美视角加 以 考察
,
作者 不过 是 为了表达 一种审 美的理 想范式 而 已
。
一
、
义
:
作 为 价 值 评 判 的 终 极 标 准
价值 评 判的终 极标 准是 什么 ?
这 是一 个见 仁 见智 的问 题
。
马克 思关 于
“ 少
\ 的本质 力量 的
对象 化
” 和
“ 按照 美的 规律来 建造
” 等观 点
,
为找们打 开 了思 路
。 人 所追 求 的最高境 界
,
便
是 如马克 思 所说 的这样 一种审 美化 的境 界
;
因 而 审美 的标准
,
当然 是终极 的标 准
。
艺术 的真
正 生命 力在 于艺术 的审 美价值
。 两 千多年 前的孔 子所 倡导 的
“ 浴 乎 沂
, 风 乎舞搭
, 咏而 归
” 的
社 会教化 观念 图景
, 以 及后 来 由此 引 中的政 简刑 宽
、 为政 以 德
、 鸣琴 而 治 的仁政 观念体 系
, 实
在 也都是 一个 审美 的问题
。
在
《
三 国演 义 》 看来
,
“ 义
” 便体 现着人 的本质 精神
。 作品所 极力 宣扬 的刘 备的所谓
“ 欲
仲大 义 于 天下
”
, 便 是人 的这种 本质精 神的外 化与对 象 化
, 便是按 照 美的规律 来变革社 会现实
,
构 建社 会新 秩序
,
以 期 实现所谓
“ 圣帝 在上
,
德流天 下
” 的审 美 境 界
。
为此
,
作者 有意 识地
把
“ 义
” 摆 到 十分 突出 的位置上
,
对 它 作 了 许多强 化的描 写
,
使 之达 到 理想 化的高 度
,
从而
成 为超越 现实 功利 的终极 价值 标准
。
小说 开宗 明义
,
第一 回就 写刘关 张桃园三 结 义
,
这种 结构本 身就 标明 了义的重 要性 和突
出 地位
。 后 来 有些 回 目
,
又直接 以
“ 义
” 相 标榜
,
如
“ 勤王 室马 腾 举义
” 、
“ 会古 城 主 臣 聚
义
” 、
“关 云 长 义 释曹操
”
、
“ 关 云 长义 释黄 汉 升
” 、
“ 张翼 德 义 释严颜
”
、
“ 诸 葛诞 义 讨 司马昭
” 等
。
在 艺术手 法方 面
,
则通过 对 比
、 衬托等方 法突 出义
,
如 以 曹 操的
“ 奸
” 反衬 刘 备的
“ 义
” ,
以
曹工 同胞 兄弟 的相 互残 害来 反衬 刘关张 异姓 兄弟的结 义
,
以 诸葛 亮
、 赵 子龙 的
“ 忠
” 来正 衬
收 稿 l j )肚
l
:
19 9 2 年 6 j j
2 3 11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