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4 - 01 - 02
作者简介:袁延胜(1972 - ) ,男,汉族,河南南阳市人,史学博士,主要研究秦汉史。
东汉初年和末年人口数量
袁 延 胜
(郑州大学 历史与考古系,河南 郑州450052)
摘要:东汉初年和东汉末年的人口数量,史书没有记载,但这又是研究东汉人口史的重要问
题。东汉初年和东汉末年,是社会剧烈动荡和人口锐减的时期。具体而言,造成东汉初年人口锐
减的原因主要有战争死亡、 严刑苛法死亡、 灾荒和饥馑死亡、 疾疫死亡等。东汉初年的人口数量
只有西汉末年的约30 % ,即约有户367万、 口1800万。东汉末年,人口再次大幅度减少,原因主要
有黄巾大起义、 董卓之乱、 李郭汜之乱、 军阀混战等战争因素引起的人口大量死亡,多次发生疾
疫导致的人口大量减少。东汉末年的人口数量大约只有东汉永和五年的32 % ,即约有户310万、
口1572万。
关键词:东汉;初年;末年;人口数量;社会状况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6320(2004)03 - 0010 - 06
一、 问题的由来
东汉的户口数量,自光武帝中元二年到桓帝永
寿三年,都有户口记载;而且这些户口记载大部分
是可信的[1]。但东汉初年和东汉末年的人口数量,
史书没有记载,使我们无法了解东汉一代人口数量
发展变化的全貌。
对东汉初年和末年的人口数量,不少学者进行
了研究和推算。但各家得出的结论相差很大。如
东汉初年的人口数量,赵文林、 谢淑君用年平均人
口增殖率,计算出国内统一战争结束的建武十三年
(37
年)的人口为15055709[2](P62)。葛剑雄先生认
为两汉之间人口的减少幅度没有史书记载的那么
大,并认为 “两汉之间的人口谷底大概是3500万左
右。 从6000万的高峰下跌到3500万,减少了
42 %;时间也只有十几年,平均每年递减20—
25‰ ”
[3](P120)
。王育民先生推算出建武元年
(25
年)
有户3919333 ,口22821549[4](P106),而路遇、 滕泽之
认为 “东汉之初的人口,不会超过2250万”
[5](P142)
。
对于东汉末年的户口数量,王育民先生根据三
国末年人口推算,认为公元220年的人口约有
47512万户,有265319万人,户与口分别下降
4911 %及4416 %[4](P131)。袁祖亮、 尚新丽先生则用
人口增长率推算,认为东汉末年的人口约1900多
万[6]。
上述学者对东汉初年和末年的人口数量,都进
行了推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各家得出的数
据,大都是根据人口年均增长率推算出来的,并没
有对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考察分析。
而且一些学者所采用的人口年均增长率,是自己主
观认定的,并无多少科学的依据。如葛剑雄先生认
为两汉之际人口为3500万,就是根据自己主观认
定的7‰ 的年平均增长率推算出来的,而并没有考
察两汉之际人口减少的实情;尤其令人奇怪的是葛
剑雄先生推算东汉人口的观点:“东汉前期的人口
增长完全可以当作是人口自然增长的结果,所以用
增长率推算的结果比纯粹依靠户口数的比较无疑
要可靠得多。 ”
[3](P119—
120)
不知此论如何得出。
我们认为,用人口增长率推算人口,在王朝统
一、 社会较为安定的条件下,是完全可以使用的;但
在战乱频仍、 饥馑并臻、 疠疫数起的情况下,用年均
人口增长率的方法推算是不大科学的。因为,第
一,大家用于推算的根据,本身是不大可靠的。如
用三国时期的户口数字推算东汉末年的人口数量,
而三国时期的户口数字也是推算出来的;第二,两
汉之际和东汉末年是人口的锐减时期,而人口锐减
时期人口减少的原因、 速度和程度,都不同于社会
稳定时期,因此用年均人口增长率的方法推论这一
时期人口数量,是不科学的。
有鉴于各家疏于对东汉初年和东汉末年人口
减少情况的实际考察,仅靠人口年均增长率推算出
来的人口数字又差异太大,笔者另辟蹊径,想通过
第24卷第3期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Vol. 24 No13
2 0 0 4年5月 Academic Forum of Nan Du(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y. 2004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