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坂坡前话
“
三国
”
·
全 国第十次暨揪省第五次《 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学术观点综述
·
张蕊青
·
九五年五月九日—十二日在湖北当阳举行的全国第十次
暨湖北省第五次《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论题为
:
(一( (
)三
国》的本体研究(包括电视连续剧的改编
、
放映后的评价等问
题
)
;
(二)《三 国》的实用性研究
;
(三( ()
三 国》与当阳的关系
。
会议
正是围绕这三个中心议题展开讨论的
。
关于《三 国》的本体研究仍是这次会议的重点
。
关于成书年
代的考证
,
吉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李伟实认为
,
《三 国演义》的成
书不在元末明初
,
而在
“
明中叶弘治初年
”
。
鲁迅的
“《
三 国志演
义》为元明间人罗贯中所作
”的论断
不准确
。
因为罗本字贯中与
罗贯中
“
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
”
。
前者为戏曲作家
,
后者为通俗小
说作家
。
其主要根据是蒋大器
(庸愚子)的序文
,
这是最早的版
本上的序文
,
序末题署为
“弘治甲寅仲春几
望
”
。
另外弘治中写长
篇通俗小说的条件也才成熟
。
关于《三 国演义》的文化现象
,
论文较多
,
是个热门话题
。
有
人对该书的文化现象作了总体论述
,
有人则结合具体人物(如关
羽
、
诸葛亮等)进行分析
。
华中师大副教授谭邦和对三 国与现实
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他认为诸葛亮的道德楷模在现伐社会
中已有了一些致命弱点
,
应以现代观点对诸葛亮的形象和文化
现象进行反思
。
谭说中国文化包含了道德文化和智慧文化
,
这一
对文化的矛盾又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
而诸葛亮这一形象
,
正
揭示了传统文化 中德性与智性的不相容
,
诸葛亮的悲剧正是道
德与智慧冲突的悲剧
。
诸葛亮的多次失败告诉我们
,
在古代社会
中
“
德
”与“
智
”是不相
兼容的
,
对此
,
谭呼吁在当今社会的文明建
设中
,
作为古典小说研究者应让传统文化走向未来
,
让 道德与智
2 4 4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