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
《
三国演义
》
中的庞 统
李美云
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中
,
知识
分子形象是塑造得很成功的
。它包括
刘备
、
曹操
、
孙权三大政治军事集团的谋臣策士
和东 汉宫廷文职人员
,
还有民 间草野山林
隐者
。
他们中既有运筹帷握之人
,
又有应对
舌辨之士
。
无论文章词藻
、
飞书驰檄
,
还是
治烦理剧
,
都干得相当出色
。
他们中有才华
横溢的
,
有好古博物的
,
有智谋过人的
,
有
触邪斥恶的
,
有奸诈狡猾的
,
也有迁腐可怜
的
。“炳炳
磷磷
,
照耀史册
”,
真乃
“人邓林而
选名材
,
游玄圃而见积玉
,
收不胜收
,
接不
暇接
”
,
它倾注了作家的思想感情
,
美学
理想
,
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观点
,
历史观
点
,
道德观念和爱憎态度
。
在这支庞大的队
伍中
,
作者最倾心的也是竭尽全力塑造的
理想人物当数诸葛亮
.
他被描绘成
“上
识天
文
,
下识地理
”
,
“
有经天纬地之才
”
的智慧
型高级知识分子
,
儿乎无人能与之匹敌
。但
作者为了使诸葛亮这个人物更完美
,
不惜
花费笔 墨
,
塑造了一些陪衬人物与他相对
比
,
如徐庶
、
庞统
。
对这些人物
,
作者一样独
运匠心
,
巧妙安排他们的结局
,
使他们和主
要英雄人物相映生辉
。
一如《增像全图三国
演义
.
读三 国志法》中所指出的
,
“三
国一
书有以宾衬主之妙刘备将遇诸葛亮
,
而先遇司马徽
、
崔州平
、
石广远
、
孟公威等
诸人
,
诸葛亮其主也
,
司马徽诸人其宾也
。
诸葛亮历事两朝
,
乃又有先来即去之徐庶
,
晚来先死之庞统
,
诸葛亮其主也
,
而徐庶
、
庞统又其宾也
。”
在这诸多的陪衬人物 中
,
作者着墨最多的当数庞统
。
虽然庞统这个
人物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
,
但读完小
说
,
掩卷思之
,
似乎又有着特别的意味
,
他
也有着自己的活动环境
,
也有自己独特的
性格
,
一样有着悲剧结局
,
也有着挥之不去
的感觉
,
特想对之发表一点见解和议论
。
庞统
,
历史上实有其人
。《
三国志》将他
与法正放在一篇列传
,
整个生平传记也只
千字左右
。
史书记载他很有才华
,
被当时知
名度很高的哲人
、
隐士司马徽称作
“南州士
之冠冕
”。
( ( (
三国志》卷3 7
)刘备领荆州时
,
他
“
以从事守来阳令
”
,
后 因
“
在县不治
”
、
“免官”。
再经鲁肃
,
诸葛亮推荐
,
方得 以军
师中郎将之职随刘备入川
。
在入川途中
,
向
刘备献出上
、
中
、
下三计
,
刘备
“然其中计
, ’.
“
还向成都
、
所过 辄克
”
。
后来在
“进
围锥
县
”时,“
为流矢所中
”
,
死时才 3 6岁
。
从其
短短的一生看来
,
没有什么大的曲折波澜
,
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 的举措
,
与他的才名
颇不相符
,
而且英年早逝
,
这很遗憾
。
但是
作者在对这个人物进行再创造时
,
没有停
留在史实上
,
而是在史实的基础上
,
补充和
虚构了一些情节
,
对人物性格作了一些较
有深度的开掘
,
并通过对人物悲剧结局 的
安排
,
赋予形象以很深的内涵
。
我们知道
,
《三国演义》这部史诗般的
巨著
。
它表现了
“
上报国家
,
下安黎庶
”
、“
欲
申大义于天下
”的
、
代表正统思 想的刘备集
团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
终于没有
完成统一大业的严酷现实
。
代表正统思 想
的力量被毁灭
,
难以被世人接受
,
从这个意
义上说
,
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
理想和事业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