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19 93
年第
4
期
漫 话
《三国
演义
》
的布局艺 米
流火
久
扮
丫
“布局”一语,
是文学借自于棋类艺术的术语
,
它与借自于建筑学的
“
结构
”
一语有着密切的关
系
.
其实
,
布局是为了实现一定结构的思维过程
,
而结构则是完成了一定布局的文章框架
。
布局和
结构
,
犹如书法之 间架
,
绘画之构图
,
建筑之蓝图
,
是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我国
古典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的布局特色
,
明
显地表现为篇章组合的条理性
、
有机性和严整性
。
这雄辩地证明了我国长篇小说在始创时期便达到
令人叹为观止 的高度
。
《三国演义》的作者
,
站在他 的时代的前列
,
以
比较先进的历史观点
、
文学主张和美学理想
,
运用
艺术的典型化手法
,
分析和概括三国时代的历史
事实
,
选择并处理历史题材
,
规划布局
,
组织结构
,
努力达到历史生活的真实与文学艺术的统一
。
作
者在书的序曲
,
确定了一个严合久必分
”
的历史框
架
,
在书的尾声
,
确定了一个
“分久必合”
的厉史
框架
,
而在全书 的主体部分
,
则确定了处于这两个
框架之间 的分合态势
。
东汉王朝的一统天下不可
避免地演变成鼎足三分之势
,
而魏蜀吴三方又都
为了新的统一而拼斗了数十年
,
最终却无可挽回
地演变为西晋的一 统天下
:
这两个框架和一种态
势便是作者艺术构思和文章布局的基础
.
《三国演义》全书组合的条理性
、
有机性
、
严
整性
,
表现在它运用线索把所有 的情节因素和非
情节因素串结为 一个 有机统一体
。
所谓线索
,
就是
文章中穿结全 部材料
、
推进内容发展的
“筋节”。
有
了线索
,
文章才能做到叙事有头绪
,
说明有层次
,
议论有条理
,
才能做到上下衔接
,
前后照应
,
主宾
分明
,
次第清楚
。
其实
,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都讲究
线索的运用
。
《西游记》是运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
这一情节线索穿结全书的
,
《红楼梦》是运用宝玉
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作为中心线索串结全书的
《水
浒传》的线索则要复杂一些
。它并
没有一条中心线
索
,
只说梁山好汉也有一百单八将
,
这些好汉有的
一个人就是一条线索
,
他们上梁山之前
,
每个人都
有几番磨难
,
几场拼搏
,
几段故事
.
如果阮氏三雄
作为一组
,
算是一条线索
,
解珍
、
解宝二兄弟也算
一条线索
,
那么一百单八将起码也有几十条线索
。
他们最终都聚集到水泊梁山
“
替天行道
”的杏黄大
旗之下了
,
就像条条江河流入大海
,
这就 造成了
《水浒传》百川归海式的结构形式
。
《三国演义》则以魏
、
蜀
、
吴三国的代表人物
曹操
、
刘备
、
孙权为主要人物线索
,
敷衍三国的兴
亡故事
。
这三个人物初则维系着三个或大或小的
家族
,
继而维系着三个政治军事集团
,
后则维系着
三个鼎足而立的国家
,
这三条线索或单线独进
、
或
并驾齐驱
.
或交叉错综
,
或显隐有序
,
把汉末晋初
九十七年间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网罗殆尽
,
构
成一个严密的艺术整体
。
小说围绕着三国的兴亡
铺展情节
,
而三 国的兴亡则又紧紧地依附于曹操
、
刘备
、
孙权和他们的继承人
。
于是
,
全书的情节发
展
、
事件推进
、
人物塑造以及整体结构的排布
,
便
都受到这三条线索的统御和制约
.
正是因为有了
清晰而联 贯的线索
,
才把三国时期错综复杂
、
尖锐
‘
激烈的厉史斗争展示得波澜起伏
,
有条不紊
。
书中
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
前后连贯
,
脉络鲜明
,
人物
塑造各显风采
,
先后 有序
,
相互映衬
,
章回之 间前
有伏笔
,
后有照应
,
衔接紧凑
.
而综观全书
,
则疏
密有致
,
详略有别
,
首尾贯通
。
全书自然形成
“合
—
分—合
”
的纵式结构
,
从东汉末年的风雨飘
摇的
“合”,
经过群雄并起
、
动荡不定的
“分”,
写
到西 晋初年的腥风血雨的
“合”。
前后两个
“合”
是
全书 的序曲和尾声
,
而中间的
“分”
则是全书的主
体
,
而曹操
、
刘备
、
孙权及其继承人作为人物线索
则是贯申始终的
。
同时
,
全书还分别形成了曹魏
、
一
53
一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