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 9 9 7
年第
6
期
《三 国
演义
》中
诸葛亮用人失误管窥
张安峰
《三 国志通 俗演 义) ) (简称《演义) } )
中的诸葛亮形象
,
是作者依据历史人物 的真实
,
结合民间
传说
,
按 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塑造的一个
“
贤相
”典
型
.
作者倾注满腔热情
,
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他
从隆中一 对到 六出祁山那 闪耀着智慧光 芒 的富于传奇色彩 的一 生
;
以崇奉的心 理
、
赞美的笔调
讴歌了他献身蜀汉事业
,“
鞠躬尽 瘁
,
死而后已
”的高
尚 品质
。
从而使诸葛亮这个名字千古流芳
,
家喻户 晓
,
成了广大民众心 目中智慧的化身
。
然而
,
就在作品极力颂赞他的同时
,
也表现了他的
诸多 不足
。
比如伐魏战争 中军事才能的欠 缺
;
关羽
、
刘 封死后 人情的淡漠等
。
本文 拟就他用人
失误谈一 孔 之见
。
一
、
对关羽的放纵
误用马傻
,
痛 失街亭
,
导致一 出祁山功亏一签
,
是《演 义》里唯一 明记于诸葛亮名下 的用人
不 当
。
然而 与此相类的误用关羽
,
敞开华 容道
,
使必 死无疑 的曹操安 然脱逃
,
诸葛亮不仅没有承
担任何责任
,
关羽反倒因此赢得了重情尚义 的美名
。
街亭
、
华容道皆为 战略要地
,
马傻
、
关羽都是 奋勇请缨
,
诸葛亮同样在 反复强调 后 又再三叮
泞
,
为了以示 只许成 功
、
不许 失败 的重责
,
马逻
、
关羽也 同样为了表示誓死 不负重 托 的决心
,
出
师前都立了军令状
,
而结果同样是失守
。
不知作者是有意还是 无意
,
这种非常相似的事件
,
近乎
雷同的写法
,
在整部作品里是 绝无仅有 的
。
不同的是
,
马傻 在街亭遭遇 的是 司马璐率领的
、
专取
街亭的2 0
万 大军
,
而 关羽在华容 道守 候 的是 跟 随曹操逃命的
、“
人马尽乏
”的
30 0
余骑败 兵
。
马
逻是因食古不化
,
战术不当
,
在敌 众我寡的形势下 溃败的
;
而关羽则是因一己私情
,
在唾手可得
的情势下放走了曹操
。
按 照刘备讨贼除奸
、
复兴汉室的政治纲领
,
剪灭曹操应该比攻城略地更
重要
。
依据错 误 的性质
,
关羽比马傻 更该杀
。
然而结局却恰恰相反
。
如果说挥泪斩马傻是诸葛
亮执法严明 的表现
,
那么
,
对关羽不加任何责罚 的不 了了之
,
就是他拘私 枉法 的 明证
。虽 然小
说
曾以
“
亮夜观乾象
,
曹操 未合身亡
”对 此作过 解释
,
但明眼人 一 看便知
,
这是诸葛亮 在刘备提醒
下
,
意识到 自己用人失误 后 的一种掩饰
。
一出祁山时
,
谁周以
“北方
旺气正盛
,
星暇倍明
,
未 可图
也
”
的天象 劝阻诸葛亮
,
“孔 明
日
:
‘天
道之 理
,
变易不常
,
岂可 拘执 也
。
”
,
(嘉靖 本《三国志通
俗 演义》下注同
,
卷十 九第二 节)由此可见
;
诸葛亮是 不拘执于天象的
。
如果他真的认为曹操不
当死
,
那么前边 立下的军令状岂不成 了军 中戏言
,
成了对关羽的有 意捉 弄?
更 为不 幸的是诸 葛亮 并未从这一事件 中吸取 教训
,
再 一次误用关羽 守荆 州
。
荆 州
,
是《演义》所 描述的中心战场
,
孙
、
刘 为此 长期 明争暗 斗
,
曹 操 也从未放弃吞 并 之 心
,
所以刘备在 攻守 兵力的配 置上
,
留守荆 州 的将士远比攻取 西川 的人马精良
。
然而
,
当庞统战死
、
刘备求援时
,
诸葛亮却带走了张飞
、
赵云
,
只留下本来就骄傲 自大
、
意气用事的关羽守荆 州
。
对
这 一事关重大 的人 事安 排
,
小说交待得 很清楚
,
“孔 明将玄德
书对从官日
:
‘主 公 书
中把荆 州 托
在 我身上
,
教我 自量才委用
。
”
,
当然
,
由此造成的恶 果
,
他也难辞其咎
。
在平定 蜀 川
、
攻 取
汉中后
,
诸葛亮既没给
“
托在我身上
”
的荆州 增兵 布防
,
也没有 动摇关羽荆 州之主的 地位
。
当关
羽不 愿与 黄 忠并列
,
声 言要人 川与 马超比试高下
,
骄横 之气 到了不 可一世的地 步 时
,
诸葛亮 非
。.
29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