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诸葛亮的治蜀思想
段培勋
自比管仲
、
乐毅的诸葛亮
,
是三 国时期 一位杰 出的历史人物
。
公 元2 0
7年
,
势单力弱的
刘备
“
三顾草庐
”,
诸葛亮就为他提出了预见三分鼎 立而后统一全国的《隆中对》
。
以后十
余年间
,
诸葛亮以其才智
,
协助刘备联 吴抗曹
,
跨有荆益
,
建立蜀汉
,
并认真治理
。
从22 2
年刘备夷陵战败
,
自帝耗孤
,
刘禅继位起
,
直到
234年
,
诸葛亮
“
鞠躬尽瘁
”,
病 死五丈
原
,“
政事无巨细
,
咸决于亮
”
。
对 于诸葛亮的治 蜀业绩
,
《三国志》作者 陈寿评论说
:
“
至于吏不容奸
,
人怀自厉
,
道不拾遗
,
强不凌弱
,
风化肃然
。
”
前辈史学家范文澜同志
一也说:
诸葛亮
“
所治理的汉 国
,
在三 国中却 是最有条理的一国
。”
古今许多学者对其 治
蜀
,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
因此
,
诸葛亮的治蜀思想
,
是值得探讨的
。
这对于评价诸葛亮
,
以
及研究总结他的治蜀 经验
,
一也是 有意义
的
。
端正纲纪
拔乱为洽
东汉后期
,
政治腐败
,
宦官外戚交 替专权
,
豪强地主势力愈加发展
,
阶级矛盾日益激
化
。
1 8
4年
,
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
,
沉重地打 击了 东汉统治
。
接着
,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
发展起来的各地封建军阀
,
分裂割据
,
弱肉强食
,
遍地烽烟
。
东汉王 朝名存实亡
,
封建等级
制度和纲 常伦理受到 严重冲击
。
所谓
“
当今天下土崩瓦解
,
雄豪并起
,
人怀侠侠
,
各有自为
之心
,
此上下相疑之秋也
。
”
出现
“
家家欲为帝 王
,
人人欲 为公侯
”
的严重混乱局面
。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复杂 化了
。
21 4
年
,
刘备定蜀;
面 临的情 况 也是如此
。
诸葛亮当时就 指 出
:
由于原来益州统治者
刘璋软弱无力
,
“
蜀土 人士
,
专权自态
,
君臣之道
,
渐以陵替
。
”
另外
,
还有荆州地主和
益州地主以及东州地主 之 间的矛盾
。
如王夫之所说
:
当时
“
楚之士 轻
,
蜀 之士燥
”,
相互
之 间
,
各不 相容
。
这些 问题 对刘备的统治十分不 利
。
为了稳定 局势
,
刘备一方面依靠荆州地
主
,
一方面对益州地主等实行笼 络
,
给以权位
。
史载
,
刘备
“
以诸葛亮为股脓
,
法 正为谋
主
,
关羽
、
张飞
、
马超为爪牙
,
许 靖
、
糜竺
、
简雍为宾客
。
及董 和
、
黄权
、
刘严 等本(刘)
璋之所授用也
,
吴壹
、
费观 等又璋之婚亲也
,
彭 泉又璋之所排摈也
,
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
也
,
皆处之显任
,
尽其器能
”
。
这对 于缓和 当时益州统 治阶级内部矛盾和稳定统 治
,
有着
一定的作用
。
但是
“君
臣之道陵替
”
这个主要的严 重问题 仍 然存在
,
要解决它就 必 须提出一
套 思想理论
,
以端正和统一人们刘君臣关系的认识
。
诸葛亮承担起了这个任务
,
他对封建纲
常 伦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
,
并身体力行地加以倡 导和维护
。
诸葛亮认为
,
维护封建制度的纲常伦理
,
最重要的是君臣
、
父子
、
夫妇的
“
三 纲六
纪
”,
治理封建国家的首要任务就 是要端正
“
三 纲六 纪
”
。
他说
:“
三纲不正
,
六纪不理
,
则大乱 生突
。
故治国者
,
圆不失 规
,
方不 失 矩
,
本不失末
,
为政不 失其道
,
万事可成
,
_
其功
可保
。
”
即是说
,
端正了
“
三纲六纪
”
,
才能拨 乱为治
,
稳 定封建统治 秩序
,
然 后才有建
立功业的可 能
。
一6一
4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