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 论《三国演义》中
人物的理智 与情感
薛亮
近年来《三国演义》研究趋于热烈
,
然则从情感方面着笔的文章尚不多见
,
本文拟从此
入手
,
对《三 国演义》涉及 的人物作深入 的开掘
,
这对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部巨著的价值
是不无意义的
。
《三国演义》中的蜀汉集团的核心人物
,
都被一种情感的纽带所维系
。
刘备之所以深得
人心
,
除了皇族身份的微 弱影响外
,
主要以
“仁义”
之旗来感召的
。
可以说
,
蜀 汉集团 的兴
衰
,
情感起了很大作用
。
亚里 士多德第一个认为
:
人不仅应 该具有理性
,
还应该具有丰富的情感
。
所谓情感
,
是一
种主观态度
。
即人对周 围事物及自身的内心体验
,
决定于人的渴水
、
需要
、
意 向是否能得到
满足
。
其中的道德情感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标准
,
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时所产
生的态度和体验
,
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社会情感
。
人的情感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
,
因而
每一种社会都有其相应的道德情感
。
崇尚
“忠义”
,
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很普遍的情感体验
。
《三国演义》中
,
上至 皇帝公卿
,
下至庶民百姓
,
各种各样的人都在标榜忠义
,
刘备则是突
出的代表
。
桃园结义 的基 础是
“忠诚仁
义
”
。
刘备三顾茅庐也以仁义情感打动诸葛亮
。
徐庶被迫离
蜀
,
刘备真心 相送
,
并谓
:
“吾宁死,
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
”
赵云拼死救 出阿斗
,
刘备说
:
“为汝孺子,
几损我一员大将
。
”
子龙拜泣日
:
“虽肝脑
涂地
,
不能报也!
”
一系列事实说
明
,
蜀汉集团是在民族传统道德观 念和农民平等要求的情感基 础上组织起来的
。
忠义的纽带
使 蜀汉集团 的核心紧密 团结
,
心心 相 印
,
依靠这种力量取得了三分天下的业绩
。
可见情感产
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
但是
,
忠义这种道德情感的作用毕竞有限
,
正如古罗马美学家郎吉弩斯所说
:“那些
巨
大的 激烈 的情感
,
如果没有理智的控制而任其为自己盲目的
、
轻率的冲动所操纵
,
那就会象
一只没有了压舱石而飘 忽不定的船那样陷入危险
。
”
蜀汉集团后期的状 况就是这样的
。
骄
横的关羽即死于所谓
“义不屈节”
。
张飞为报兄仇而暴庆狂 怒
,
招致杀身
。
刘备也是
“一
日
哭绝 三五次
”
,
他不要江 山
,
要兄弟情谊
,
倾全蜀之力伐吴致败
,
不仅导致吴蜀联盟的解
体
,
也挫伤了蜀 国 的元气
。
诸葛亮也为刘备知遇和托孤重寄而不能自拔
。
可见情感又有一定
的消极作用
。
人非草木
,
多
‘
能无情
。
现实中的人缺乏情感
,
就失去了活 动 的力量;
作品中的人物没有
情感
,
就成了干瘪的模型
。
情感具有一种操纵 人 的神寄力量
,
李泽厚说
:
“情感才是动力性
一51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