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州
学刊
一九八四年第四期
略论
《三国演义》的整体结构特色
夏炜
结构之于作品
,
犹书法之间架
,
绘画之构图
,
须
经精心筹画之后
,
方见其独 运之匠 心
。
《三国演义》
作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 的开山之作
,
其艺术结构经
过罗贯中的谋画运筹
,
明显地表现 出自己的特色
(毛宗岗加工改定 的《三国演义》与罗贯中创作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
,
在整体艺术结构方面基本上
保持一致
。
所以
,
本文引述均依毛本《三国演义
》)
。
本文拟仅从其整体结构方面粗陈管窥之见
。
西方汉学界一度流行过一种十分偏颇 的看法
,
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艺术结构明显地存在着分
散
、
杂乱
、
缺乏整一性的弱点
。
他们认为
,
中国的
古典长篇小说实际上只是
“长篇幅的散文故
事
”,
是许多小 故事的组合
,
因此
,
有少数汉学家竟然认
为不能用N
o v
e l(即
“长篇小说”
)这个词来 称呼
中国的类似之作
。
事实上
,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早
在它的始创作品《三国演义》中就已具备了西方一
再称道的艺术结构整一性 的特点
。
所谓
“
整一
”
,
是指结构的完整
、
一贯和不可
分性
。
《三国演义》的结构形式虽是章回体
,
章回
之间可以相对地独立
,
但也只能是相对而言
,
件如
“
三顾茅庐
”:
徐庶走马荐诸葛
,
向刘备推荐了卧
龙先生
,
’
刘备求贤若渴
,
便三赴卧龙岗相请
,
终于
请出了有雄才大 略的诸葛亮
。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
情节结
,
独立出来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短篇
。
但是
,
作为《三国演义》艺术整体 的一部分
,
它却没有独
立的可能
,
它是《三 国演义欺艺术结 构的重要环
节
,
是诸葛亮这一重要人物大展雄才的前奏曲
,
也
是刘备由弱到强的转折点
,
没有这个环节
,
整 体结
构就会呈现 出某种程度的欠缺
,
因之而失去连 贯与
完整
。
上述的少数西方汉学家大概正是因为他们看
到的仅仅是作为情节结 的故事本身
,
而忽略了它们
在作品的整体结构中的链条作用
。
类似
“
三顾茅庐
”
这样的情节结
,
《三国演
义》中尚有许多
,
但它们都不能独立 出来
。
它们是
整体艺术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
都在主要线索的统
御之下
,
犹如珠玉之于项链
,
一旦被分割
,
则项链
将荡然无存
。
罗贯 中这样结构《三国演义》
,
显然
受到了当时说话艺术的影响和启发
。
说话人为了招
徕听众
,
必须在一定的时间 内讲述一个较为完整的
故 事
,
而在一场结束之时 留 下
“扣
子”
,
给人造
成一种悬念
,
吸引他们继续听下去,
卞次开场
、
结
束亦复如是
。
罗贯中以三国的代表人物曹操
、刘备、
孙权为主要人物线索
,
敷衍三国兴亡故实
。
这三条
线索或单线独进
,
或并驾齐驱
,
或交 叉错综
,
将汉
末晋初近百年间的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紧密地 维系
起来
,
构成一个严密的艺术整体
。小说从东汉
桓
、
灵
二帝写起
,
先写十常侍植权误国
,
何进谋诛宦官
,
蓝
卓篡权乱国
,
序 曲已毕
,
紧接着是曹操平定北方
,
孙权统一江左
,
刘备进取西川
,
继之是魏
、蜀、
吴三
国相互征伐
,
谋成一统
,
最后以司马氏政 权化三国
为一统
,
建立晋王朝结束全书
。
小说围绕着三国的
兴亡展开情节
,
而三 国的兴亡则又紧紧地依附于曹
操
、
刘备
、
孙权或他们的继承人
。
于是
,
全书的情
节发展
,
事件安排
,
人物构成以及整体结构的布局谋
篇
,
则直接受这三条人 物线索的统御或制约
。小说虽
然用章回体写成
,
并可明显地分成四个大的段 落
,
但这些章回和段落都是全书不可分割的组 成部分
。
毛宗 岗用逆推的方法分析《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
,
认为它
“有追本穷源之妙”
,
“读之不见其 断续之
迹
,
而按之则 自有章法之可知”
;
已经涉及到了
《三 国演义》艺术结构的整一性特点
。
但他以
“
总
起总结之中又有六起六结
”
为《三国》之
“
章法
”,
与事实则不无违怜
。
《三国演义》四个大的段 落
,
如 同四个彼此相扣的玉环
,
每一个玉环之中又有若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