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书评介
熔事功思想于
一
炉
—
读余明侠著《诸葛亮评传》
来新夏
徐州师 范大学历史系余明侠教授所著《诸葛亮
评传》 (南京大学 出版社
19 96
年出版)不独为评论诸
葛之佳作
,
其熔事功与思想于一炉之成就
,
尤为治史
者评论历史人物立一典型
。
《诸 葛亮评 传》为匡亚明主 编《中国思想家评传
丛 书》之 一种
。
匡老于序言 中明言著述主旨为
“评 价
思想与评价业绩
,
两者不应偏 废
”,
余明侠教 授一 本
斯意
,
也 明确其著述原则为
“
要写好一部评传就必须
将 传主的不朽业绩(或传世之作)与深邃的思想和谐
地 结合起来
。
不可执其一端
,
有所偏废
”,
并根据这一
原则
,
广搜文献
,
亲 访遗 迹
,
三易寒暑
,
反复修订
,
终
于为
“大名垂 宇宙”的诸葛
亮完成了一部形象完整的
评 传
。
这部评 传共 十一章
,
前六章叙其生平传略
,
后五
章论其主要思想
。
叙生平则详其时代
、家 庭、
师友交
往
、
事迹著述
;论思想则析 其政治
、
军事
、
经济
、
法制
、
哲学
、
伦理诸方面
。
诸葛亮 的生平事迹
,
资料 论述较
多
,
撰者 自可游刃
,
而于人所习知之事迹则能自抒胸
臆
,
发为新解
,
如
“
七擒孟获
”,
历来颇有异说
,
评传作
者先综述各 家之说 有
:
完全否定
、
完全肯定
、
信而不
疑
、
另有 新见
、
疑信 参半 等五 说
,
作者于 此一一有所
论辨
,
并根据史料
,
详 加分析
,
终于提出
“
‘纵擒 孟获’
的史实是可信的
,
但七擒七纵则是不可信的
’,
这一平
实而可信的结论
。
又如关于《后出师表》的真伪间题
,
一直有所争议
,
评传作者研究了诸 家之说后
,
以一种
审慎 的科学态度
,
不鲁 莽标新
,
而是作出了自具新意
而易为人接受的论断说
:“笔
者觉得《后 出师 表》中的
某些内容
,
仍不失为研究诸葛亮的生平 事迹及其思
想的重要参考文献
,
不可一概否定
。
因为任何作 伪的
赓品
,
它也必须要求神似 或类 似
,
方 能取信于人
,
何
况像后表 中的某些内容
,
又很难一 律斥之是伪 造
呢?
”对于传主思想的探析,
虽历来 文献遗 贸较少
,
但
评传作者不辞辛劳
,
辑佚钩沉
,
禅思竭虑
,
发 掘间题
,
提 出新见
。
如对人所熟知的诸葛亮
“澹
泊
、
宁静
”
的名
言
,
先 给以
“
具有唯物主 义认识论倾向的主静思想
”
的定位
,
继而对其出处与内涵作详尽分析
,
终乃得出
结论是
“诸葛亮 的主静思想虽然源 自道家
,
可是已不
同于道家
”
。
作者更结合诸葛亮的实践行为而后论断
说
:“
他强调
‘澹
泊
’、
‘宁静’,
是为 了冷静地认识客观
世界
,
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
并且还要在实践中进行
检验
,
所以
,
他的主静思想是积 极的
,
属于唯物主 义
认识论的范畴
。”这一见
解超越了通常的认识
。
又如
对 蜀国法 典《蜀科》的研 究与论述
,
为诸葛亮的法 制
思想寻求到根据
。
评传作者更从对《蜀科》的制定
、立
法思想及其基本内容的论证 中得出了
“诸 葛亮的
法
制思想是兼采儒法两家之长而和谐地加以统一的
”,
用以端正对诸葛亮思想宗主的沿袭说法
。
《诸葛亮评传》卷末所附诸篇
,
虽非正文
,
然 亦可
见作者之能顺应时代之 需求与夫嘉 惠学人 之用 心
。
诸葛亮系久为妇孺所咸知之历史人物
,
经过《三国演
义》故事情节的渲染
,
更使诸葛亮之神 化形象流传民
间
,
增枝添叶
,
往往有失历史之真实
。
作者 为此特 撰
《<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事迹 的考证》专篇
,
列为
附 录之一
,
诸如
“草船
借箭
”、“
借东 风
”、“
三 气周瑜
”
等故事
,
皆一一加以辨析
,
使 读者 进一 步认识历史
。
附录之二为《诸葛亮年表》
,
可作读正文之大要
。
所附
《参考书目》列参 阅文献百余种
,
既昭示作者撰述之
所据
,
又为后人治学立一阶梯
。
其尤可注意者厥为索
引三种
,
海外学者 著述之附索引已较普遍
,
国人尚为
少数
,
即有也仅一综合索 引
,
而《诸葛亮评传》则设人
名
、
文献
、
词语等三种索引
,
使读者免翻检之劳
,
用者
可一索 而得
,
此亦足见作者之著 书视野已能念及读
者为可贵耳
。
读《诸葛 亮评传》后所 得的这 些认识
,
并不是说
这部著作已是 无可指瑕
,
但是 我无意按照通常的操
作程序
,
在文字的最后写几点仅供参考 的不足之处
,
因为
,
这确是一部 具有新意
,
值得一读 的传记著作
。
19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