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月刊)1999年第
2期
·
刘备
“
连营
七百里
”
异说
盛具
昌
三国 夷陵 之 战
,
刘 备
“
连营七百 里
”
说
,
出自(三国志
·
魏书
·
文帝纪》
:“
初
,
帝(曹工)
闻备( 刘备) 兵 东 下
,
与权( 孙权)交战
,
树栅
连营七百余里
,
谓群臣日
:
备不晓兵
,
岂有七
百里营 可以拒敌者乎!
”
后罗贯 中小说 《三 国
演义》据此敷扬
,
于第八十三回写有
:
“
自犹
亭布列军马
,
直至川口接连 七百里
,
前后四
十营寨
。”
始作为俑
,
后人多以此为据
。
与此
稍后的大文人徐 文 长亦 宗其说
:“
譬 如陆逊
束炬
,
先攻一营
,
遂 晓破蜀 之法
,
连 营七百
里
,
一日席 卷
”
((徐文长文 集)卷二十(注参
同契序))
。
本 世纪若干专著和大中学校教
科书 也多 同此说
,
如马植 杰 (三国史)( 人民
出版社
1996
年版 )
,
即有称刘 备军
“
从巫峡
至夷陵
,
连营数十屯
。”
我意 不确
。
盖
“
连营七百里
”
说
,
见诸于
史传
,
仅为曹王所言
,
而此言乃曹王得自传
闻
,
不足为凭
;
而( 三国志) 所记吴
、
蜀汉两 方
有关纪传
,
均 无 有
“
连 营
”
说
。
如 (吴主传)
称
,
“
蜀军分据险地
,
前后 五十余营
。”
(吴书
·
陆逊传》称
:“
备从巫峡
、
建平连 围
,
至夷陵界
立数十屯
。”
又称
:“
吾已晓破之之术
,
乃救 各
持一把茅
,
以火攻拔之
,
一尔势成
,
通率诸 军
同时俱攻
,
斩张南
、冯
习及胡王沙摩诃等首
,
破其四十余营
。”
(三国志
·
蜀书
·
先主传)也
称蜀汉军在唬亭溃败后
,
“
先主 自唬亭还稀
归
,
收合离散 兵
,
遂弃 船舫
,
由步道 还鱼复
,
改鱼复县日永安
。”
以上或可说明为
:
(一) 刘备军扎有四
、
五十营; (二)刘备军是在夷陵界立营
,
即在
犹亭(湖北 宜都西北长江北岸) 方 圆几十里
地
;(三)刘备军在唬亭溃败后
,
他退至株归
,
收合散兵
。
因此即使有连营事
,
也只是犹亭
至株归的一二百里程
。
当时刘 备伐昊大 军
.
在 独亭前线主 力
,
据孙权与曹工信称
:“
刘备支党四万人
,
马二
三千匹
,
出株归
”
((三国志
·
魏书
·
文帝纪) 引
裴注《魏书))
,
(资治通鉴) 也 同
,
“
进兵株归
,
兵四万人
”
(卷六十九)
。
此中极大 多数就在
犹亭第一线
,
他包括刘备
“
乃引伏兵八 千
,
从
谷中出
”
(《三国志
·
吴书
·
陆逊传))
,
以及后
来为吴兵火 攻
,“
临陈所斩乃投 兵降首数万
人
”
((三国志
·
吴书
·
昊主传》)
。
这也是前述
《三 国志
·
吴书》 诸传 中所称 的四五十余营
。
很 难 设 想
,
如此兵 力 能连 营七百里 了
的
。
(三 国演义)为了逼真
,
实有其事
,
弥补
此误区
,
竟编造了刘备东征伐吴率水陆大军
“八十
五万
”
之说
。
因而清人平步青曾也就
连营七百里说
,
有称
:“演义之话,
非正史所有
,
不可用也
。”
( 作者
:
盛具昌
,
上海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责任编样
:
谢宝耿 )
文失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