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皇帝、皇叔及玉玺——《三国演义》在闹剧中刻画人物形像浅析
(0 次评价)2795 人阅读0 次下载
年第6 期 电影 文学 M OVI ELI TERATURE 必须以君主亲信自己、疏远谄佞为前提的。在此意义上,我们甚至可 以说,屈原的事业,实质上就是楚王的事业;屈原人生价值的追求必 须建立在维护并顺应君主利益的基础之上。 他一方面标举人格独立之 大旗, 在作品中反复咏唱着个人理想的追求与破灭,有时也毫无羁绊 的倾诉自己怨愤凄苦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又把自己仅仅依附在楚王 那里, 他的所有痛苦几乎都来自于楚王对他的遗弃。这不能不使他的 人格独立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 作为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知识分子, 屈原要求有所作 为;但是,处于宗法等级制下的屈原又不得不依附国君,他与国君— —其实是宗法等级制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屈原内心痛苦的根源。这反 映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政治家在那个时代的两难处境。 这种两难处境在孔子、孟子、 韩非子等那里也有。一方面, 他们 都是“才智之士” ,具有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 孔子说: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说: “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 韩非子则希望通过辩说来推行自己的主张, 实现个体人生价值。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分子们又不得不依附国君以 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面对“天下滔滔”的乱世,孔子、孟子“明 知不可为而为之” ,周游列国,寻找理想的执政者,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张,却处处碰壁,最后以著书立说终老一生。韩非子所设计的政治 方案却是要求君主独断专行,可以使用如暗杀、挑拨离间等任何阴谋 诡计对待臣下, “这又是对包括韩非子本人在内的个体存在价值的彻 底否定” 。 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 在每一个封建王朝处于摇摇欲坠的时候,那些地方豪强势力总是打 出“勤王” 、 “护驾”等各种旗号,把末代皇帝控制到自己手中,然 后借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消灭异己,扩展自己的势力,最后 取而代之。东汉末期争夺汉献帝的斗争尤其激烈, 《三国演义》正是 抓住抢夺皇帝这场闹剧,运用浓墨重彩刻画人物,塑造了一系列典 型人物形像。 一、董卓之流的刽子手形像 《三国演义》通过“废帝” 、 “杀帝” 、 “挟帝” 、 “受禅”等情节描 写将董卓之流骄横跋扈、肆无忌惮和残暴嗜血的刽子手形象刻画得 入木三分。 一是废立皇帝。汉王朝到桓、灵之世逐步衰落,实际上已经丧 失了对全国的统治,汉灵帝崩, 太子刘辩继位, 西凉刺史董卓以武力 废除刘辩, 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即汉献帝。 在第3回中有这样的描写, “卓按剑曰: ‘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庙,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 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群臣惶怖莫敢对。 “按 剑” , 说明董卓是佩剑入宫的, 想以武力震慑文武百官, 一个 “斩” 字, 尽现董卓凶恶、 残暴的本质。 在第4回中, 董卓如愿以偿, 实施废立, “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 。一个“叱” 字,活现了董卓骄横跋扈、肆无忌惮的面目。二是杀少帝、妃子。 第 4回中有这样的叙述: “少帝与何太后、唐妃困于永安宫中,衣服饮 食,渐渐少缺,少帝泪不曾干。 ”于是少帝做诗流露怨恨情绪,董卓 闻知曰“怨望做诗,杀之有名矣” ,命李儒“以鸩酒灌杀少帝,叱武 士绞死唐妃” 。一个被“灌杀” ,一个被“绞死” ,董卓之流何其残忍。 三是挟帝迁都。 董卓把持朝政, 残害忠良, 滥杀无辜, 全国怨声载道, 终于导致各路诸侯兴兵讨伐, 董卓在军事上节节失败, 于是决定挟帝 迁都, 由洛阳西迁长安。 临行前, 董卓将洛阳宗庙宫殿焚烧成一片焦 土。卓军一路烧杀掠抢, 无恶不作。 由之, 董卓嗜血成性的面目昭然 若揭。四是受禅。董卓做梦都想当皇帝,在第9回中,王允、吕布等 诈以天子禅位,宣卓入朝,伏兵诛之。且看董卓的滑稽表演:卓“顾 谓李肃曰: ‘吾为帝,汝当为执金吾。 ’肃拜谢称臣卓入辞其母, 曰: ‘儿将往受汉禅,母亲早晚为太后也!’谓貂蝉曰‘吾为天 子,当立汝为贵妃。 ’ ”董卓“受禅” 的美梦被吕布一戟刺破了, 丧心 病狂的董卓最终落得个暴死街头的可悲下场。 二、曹操的枭雄形像 《三国演义》通过“奉帝” 、 “挟帝” 、 “不废帝”等情节描写,既 上述先哲们的这种两难处境其实体现了封建宗法体系下知识分子 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 上述诸人无不生活在这一悲剧二重性的痛苦 夹缝里, 对悲剧二重性的痛苦体验, 既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状态, 也在他们的作品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同时亦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 影响。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屈原的品格,显示了一个正 直知识分子的良知,他所具有的强烈责任心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已经 成为中国传统文人人格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 1]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 ]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 2] 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M ] . 北京:中华书局, 1958. [ 3]司马迁. 史记[M ] .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 4] 战国策 · 中山策[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 5] 柯伦. 《离骚》 鸩、 鸠新说 [C ] .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 代文学研究, 1994, (5) . [ 6]单承彬. 先秦两汉文学史论[M ].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7. [ 7]杨伯峻. 论语译注[M ].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 8]杨伯峻. 孟子译注[M ]. 北京:中华书局, 1960.    [作者简介]周云钊(— ) ,男,山东临沂人,临沂师范学院文 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摘 要]东汉末期,刘氏势微,各种势力争夺汉献帝的斗争尤其激烈。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正是抓住抢夺皇帝这场闹剧,运用浓 墨重彩刻画人物,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像,其中有骄横跋扈、肆无忌惮和残暴嗜血的董卓之流,更有远见卓识、残忍狡诈的一代 枭雄曹操;既有高举“汉室宗亲”大旗、虚伪狡猾的刘备,也有狂妄自大,目光短浅,优柔寡断的袁氏兄弟。这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 象,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段的残暴、狡诈和虚伪的本质。 [关键词]皇帝;闹剧;人物形像;分析 □唐怿民(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0) 皇帝、皇叔及玉玺 — — 《 三 国 演 义 》 在 闹 剧 中 刻 画 人 物 形 像 浅 析 文本研究 20089 8 1970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0 21:18 , Processed in 0.38686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