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竺洪波
·
将遗憾作为
《三 国演义》的审美心理特点
,
显
然是相对于作品的主导情调而言的
。
《三国演义》反
映了三国时代天 下大乱
、
群雄并起
、
问鼎逐鹿的历
史现实
。
总的态势是各路英雄在黄巾起义全面瓦解
东汉王朝开阔 的历史舞台上纵横驰聘
、
叱咤风云
、
建
功立业
、
致力于由乱人治
,
重建新的社会秩序
。
这
是一个需要英雄而产生英雄
,
群星璀灿的时代
。
所
以
,
作品金戈铁马
、
气势宏伟
,
其精神是高昂的
,
情
调是热烈的
,
这是一曲英雄奋斗和成长的颂歌
。
欣
赏作品
,
主要的审美心理特征无疑在于一种充满明
畅的时代英雄主义的美感享爱
。
然而我们仔细体味
咀嚼
,
也不能不承认其中也洋溢着与此相反的别一
种情调
:
由于异常复杂
、
纷繁的社会历史条件
,
许
多英雄人物受政治
、
经济
、
文化等方面的制约
,
以
及自身所面临的重重矛盾和 困难
,
其奋斗历程
、
其
人生命运都充满困惑
、
痛苦和悲剧性
。
他们或因灵
魂的受难而心神不宁
,
或因老年迟暮
、
力不从心而
悲哀
,
或因壮志未酬
、
遗恨终生而呻吟
.
而精神上
的痛苦则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
。
作品在写出英雄
们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的同时
,
也揭示
了他们独特的心路历程
:
困惑
、
焦虑
、
痛苦
,
这便
使作品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深沉
、
浑重和凄戚的氛围
,
特别是他们的痛苦和失败常令人们深表遗憾
,
扼腕
叹息
。
尽管这不是作品的主旋律
,
但犹如在雄壮的
大合唱中的低声部
,
同样真切地萦绕在人们的耳际
。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
,
“风萧萧兮易水寒”
的悲壮气氛
比之壮怀激烈
、
大气磅礴的铿锵旋律更具震撼力
,
更
富有荡气回肠的持久感
。
所以
,
显然我这里所说的遗憾
,
并不等同于一
一
一
遗憾
:
从
曹
操
的
格性
命
运看
三国
演
天
的
审美
致
应
4 7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