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口大攀级弋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五年第三期
《三国志》
拾话
吴金华
铸
(一) 发闻
《魏志
·
武帝纪》
:‘汉皇后
休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
,
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
,
辞甚丑恶
,
发闻
,
后废瀚死
,
兄弟皆伏法
。
”
卢弼《三国志集解》(下称《集解》)
:
声不曰‘事泄
’,
而日
‘发闻’,
谁发之?谁闻之?
”
华按
:
“发闻”,
谓其事显见
,
被人闻知也
。
《国语
·
齐语》
:
“有居
处好学
,
慈孝于
父母
、
聪慈质仁
、
发闻午乡里者
。
”
《韩非子
·
说疑》
:
“众归
而民留之
,
以誉盈于国
,
发
两于主
。
尹
《潜夫论
·
潜叹》
:
“虞
舜之大圣也
,
德音发闻
。
”
《后汉书
·
寇询传》载蓝崇
语
:
“威展邻敌,
功名发闻
。
”
本书《文帝纪 》注引《献帝传》载刘若等上魏王书
:.
至德
发闻
,
升昭于天
。
”
《吴志
·
孙策传》注引 《江表传》
:“已交
结知名
,
声誉发闻
。
”
请例
均见于颂扬功德之文
。
然亦有用于奸逆之事者
,
如 本书《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载策
“凶德
既彰
,
淫秽发闻
。
”
《吴志
·
孙皓传》
:
“是岁奸情发闻,
有司穷治
。
”
“何定奸秽发闻,
伏诛
。
”
又载张像之
此三例犹言
“败露”,
然则 《武帝纪》之
“发闻”,
亦
“事泄”
日事
"
即
可以参证
。
之谓
,
《后汉书
·
献帝伏皇后纪》叙此事云
:
卢氏分为揭发与闻知二义
,
非是
。
(
二)
传供食
“
至十九年
,
事乃礴泄
,
操迫大怒
。
”
之
《魏志
·
明帝纪》往引 《博物志》
:
“令故义
传供食之
,
一二年中
,
一乡中辄为之俭
。”
《集解》
:
“‘伶,
疑作
‘从’。
”
一
赵幼文哎三 国志集解辩证》
:
“传供
食之
,
谓令写符碟伤乡人供其饮食也
,
是
‘传’
非
误字
。”
华按
:
卢氏疑
“传”
为误文
,
诚不可取
,
赵氏释
“传”
为符碟
,
‘亦
未中的
。
今知
“传供
食之
”
即轮流怡其饭食之意
,
其中
“供”
字当从《北堂书钞》一四 三作
“共”,
乃共同之谓
。
《晋书
·
石季赶载记》
:
“妆 饰宫
人美淑者
,
斩首洗血
,
置 于盘上
,
传共视之
。
语
.
德行篇》
:.
都公值永嘉之乱
,
在乡里甚贫馁
,
乡人以公 名德
,
传共怡之
。
”
《世说新
.
传共
”
云云
,
亦当时习语
。
”
由此观之
,
(三)大雅
《魏志
·
三少帝
·
高贵乡公觉纪》注引《魏氏春秋》
:
“
《诗》
、
《书》述殷中宗高宗
,
皆列大雅
,
少康功美过于二宗
,
.
箕为大雅明央
。
”
中华书局标点本
(
下称
“标点本”
)于
“大雅”
二字均加 书名号
。
华拄
、
此
“大稚”
非谓《诗经》之《大稚》
,
乃有德者 之称
,
竺‘
故不当用书名号
。
刘劝
,
呜7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