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渡川府
,
辖区历代有变化
,
大致 在今四川中江
、
盐亭
、
西充
、
渠县以南
,
金堂
、
资阳
、
荣县
、
屏山 以东
,
大竹
、
邻
水
、
合川
、
永川
、
合江以西地区)
、
嘉定(宋置
,
相 当今峨
边
、键 为、
荣县
、
乐山
、
峨眉
、
洪 雅等地)
、
重庆
、
忠州(唐
置
,
今忠县
、丰都、
垫江
、梁平、
石柱等县地)
、
利州(宋置
,
今营山
、
南部以北
,
通 江
、
平昌以西
,
平武
、
梓渡以东
,
秦
岭以南地区)
、
集州(南江
、
旺苍地区)
、
环州(今邓睐)
、
渠
州(今渠县)
、
眉州(今眉山)
、
间州(令间中)
、
普州(今安
岳)
、
绵州(今绵阳
、
江油等地)
、
果州(今南充等地)
、
剑州
(今剑阁
、
梓渔等地)
、
金堂
、
资阳
、仁寿、
什郁等州县 地均
有水灾发生
。
水灾的主发区是忠州
、
梓州(渡川)
、雅
州
、
嘉 州(嘉 定)
、
集州
、
利州
,
其中梓州与嘉州最甚
。
锌州水
灾 有n次记载
,
嘉州有
7
次记载
.
重度水灾 也主要发生
在上述地区
。
特大水灾有以下几次
:
( 1 )公 元前1 79
年
,
四川大水伤民愈万户
。
(2)277年
,
“益、梁二州郡国八”大
水
,
淹杀300余人
。
(3)96 9年与97 8
年
,
忠州两次江涨
,
水位分 别上升
20 0
尺与2 5丈
。
(4 )98 2
年
,
剑州江涨毁民
舍
14 0
余区
。
(5 )
98 7 年
,
嘉州江涨毁民舍淹杀
100 0 余
人
.
(6)9时年
,
梓州元武具涪河大水入州城毁民舍万余
家
。
(7)1017年
,
利州水毁 栈阁
2500
间
。(8
)11 80
年
、1 19 2
年
,
渔川府连发
5
次大水
,
殃及1 o余个地区
‘
(9)1745
年
,“
汉简 祟庆县眉邓 州成都华阳金堂 新都郸 崇宁温江
新繁彭什郁罗江彭山青神乐山仁寿资阳射洪县
”大水。
四川古代水灾史
,
有以下规律可循
:
(1 ) 四川水灾发
生的累 积趋势更为严重
,
后
9。。年的水灾次 数累 积
4 0
次
,
远远超过了前1 10
0
年的
9
次
。
(2 )
水灾的发生呈较
明显的周期性
,
大约每隔1 0
。一30 0
年
,
就会 出现一次水
灾高峰期
,
其间多半有重度水灾出现
.
三
、早灾
古代四川旱灾波 及面特别广
。
笼统说
“四
川
”、“蜀”
早或大旱的记载 有1 5例
,
另诸如1 13 7
年
‘夔波成都郡”
旱及
11 98年“渔利夔(奉节一带)路十五郡”旱等涉及若
干地区的记载有
9
例
。
两者合计为 2 4例
,
足见区域之广
泛
;
旱灾 的主发地区为渔川
、
利州
、
资州(唐
、
宋辖资阳以
南
、
内江市以北的沱江流域
,
清代扩展至仁寿
、
井研县
境)
、
简州(简阳)
、荣
州(荣县)
、
普州
、
夔州等
;
其中渔川
、
资州
、普
州最频繁
。
古代四川旱灾无周期性可言
,
只是其积累趋势更为
突出
,
3 4次旱灾中仅有2次出现在
10 00
年以前
,
重度 旱
灾也呈如此现象
。
根据上述分析
,
现将三灾比较分析如下
,
(1 )三灾的
轻重比例不同
。
在地震
、水灾中,
重 度地震
,
重 度水灾分
~n ~
-
别占其总数的5 4%和 6 7%
,
而旱灾仅 占其勺徽数的
47%
。
(2 )灾害发 生的区域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的集中性
。
就
普遍性而 言
,
水灾
、
旱灾所波及的区域较地震更为宽广
;
就集中性而言
,
地震发生的区域更为集中
.
( 3)在发展趋
势上
,
地震的积累趋势并不显著
,
而水
、
早灾的这种特点
则十分明显
。
地震的时间分布及发生频率相对平稳
,
而
水
、
旱灾则起 伏甚大
,
造成两者如 此现象应该归结于人
类行为
。
地震 与人类 行为无 甚关系
,
而水
、
旱灾则恰相
反
。
古代四川的自然环境应该是相当优越的
,
是故诸葛
亮曾建议刘备据益州(四川)后 图天下
。
不过环境是会因
人类行为而遭破坏的
.
考古代四川历史
,
战乱是历代不
断 的
.
有所谓刀兵所至
,
野草不生
,
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勿
庸论证
。
历代不间断的
、重复 的战争使古代 四川的
自然
环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
。
森林植被的破坏
、
水土流失
、
水 利失修等因素累积到限度
,
自然就会出现频繁的水
、
旱灾
,
是故 自公元 1 0世纪始
,
水
、
早灾骤 然剧增
。
资任校对
:
李殿元
‘三国志》卷4 6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曰
:“庆
陵大守陈登治扮阳
,
登即联 之从兄 子也
。”(中
华
书局点校本19 82年版)此处庆陡大守颇可疑
.
查卷7陈登传及注引《先贤行状》未见陈登任庆陡
大宁一职
。
且《后汉书》郡国志载射阳为广陵郡属县
。
翻检《三 国志集解》本可明
“庆陡,
原为
“
广
陡
”之误。
盖繁体的
“庆”、“广”字形近
易混所致
。
同书卷1 1王修传载
:“太祖议 行肉刊,
修以为时末可行
,
太祖未其议
.
徒为奉尚气汉魏 皆无
奉尚之官
,
水汉建安二 十一年(2 16年)初里奉常
,
魏黄初元丰(22 0年)改为大常
。
奉尚应为奉津
之误
。
另外
,
卷2 3
赵俨传注 引《魏略》曰
:“
及(衷)绍破 走
,
大祖使人搜阅纪记室
,
唯不见(李)通书
跳
”将
衰绍之绍错成纪
。
卷2 5杨率传
: “会
刘备透张飞
、
马超等从沮道趣下拼
,
而氏雷定子七
部万余落反应之
。
··
一率威信素著
,
前后徒 民
、
氏
,
”显而
易见
,
氏 当为氏
。
资任校对
:
屈小强
乒自志勘
误莽则
·
史杂文谈
·
北京
周双林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