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川 师 范 大 学 学 于
反
1
。 。
1 年 第
6 期
关 于 诸 葛 亮 形 象 的 争 议 问 题
秦
彦
士
由于 《三 国演义 》的成功 塑造
,
诸葛亮 成了一 个妇 孺皆知 的形 象
, 他 一直是 作为 智慧 的
化 身 活在 人们 心 中
。
但无 论是 对 历史 上 的诸葛亮 还是 《三国 演义 》中的诸葛亮
,
历来 人们都
有不 同 的评价
,
八 十年代 以来 则 出现 了更大 的争 议
.
应 该 说这是 一种 历史的进 步
.
如果 没有
思想 的解放
,
人们不 可 能突破 既定 的思 想框架
.
对 诸葛亮形 象的不 同 评价
,
反 映 了人们 认识
水 平的进 一步提高
,
这 是值 得欢 迎 的现 象
。
正 如 《三 国演 义 》的主题众 说纷 坛一 样
,
我 们没
有什 么 理 由要 把 不 同 的认 识统 一到某 种定 论 上来
,
而是 要通 过争 论加 深对这 部作 品 的认 识
,
特别是 加探 对它所 反 映 的传 统 文化 心 理 的认 识
,
以便为 当代 艺术理论 和实践 提供 有 益 的 借
鉴
.
评价诸 葛亮 形 象时
,
我们 首先 要注意 他形成 的长期历史 过程
。
早在诸葛亮死 时
,
·
老百姓
就 开始传说这位 智慧 人物神奇 的故事 了
.
《汉晋 春秋 》载
“ 杨仪 等整 军 出发
,
百 姓 奔 告 宣
王
,
宣王 追焉
.
姜 维令仪 反旗 鸣 鼓
,
若 向宣王者
,
宣王乃 退
,
不 敢逼
.
于是 仪 结陈 而去
,
入
谷 然后发丧
.
宣王之 退也
,
百 姓 为之 谚 日
:
‘死诸葛走生 仲达
。
’
” 又据陈 寿 《进诸葛亮集
表 》
称
:
“ 至今梁
、
益之 民
,
咨 述亮者
,
言 犹在耳
,
虽 《甘棠 》之 咏召公
,
郑人之 歌 子产
,
无 以远譬 也
.
” 根 据这 些历史 记载
,
我 们可 以知道 在最 早 的人 民 口 头传说 中
,
诸葛亮 已 经是
一个 神智 的形象
,
一 个 为 民谋 利 的贤 臣形 象 了
。 到 了 《三国 志平 话 》他 更成 了一 个
“呼风唤
雨
,
撤 豆成兵
”
的
“ 神仙
”
。
元 人三 国戏 也是极 力突 出他 的智谋
:
“ 才欺 管
、
乐
,
智压 孙
、
吴
”
( 《博望烧屯 》)
,
“周 瑜枉 用千 条 计
,
输 与 南阳一 卧龙
”
(
《
隔江 斗智 》 )
,
这 些 赞语 不
仅突 出了孔 明的超群 智 慧
,
而且 体现 了 人 民群众 对他 的崇敬
.
到 了 《三 国演义 》
,
作 者除 了
继续 渲 染诸葛亮 的 智谋外
,
在思 想上着 重 突出他 的
“ 忠
”
:
他 身居 隆中
,
选 择余 地 是 很 大
的
,
但他 既 不投 靠势 力 强大 的曹操
,
也不 委身 国险 民富 的孙 权
,
而把希 望寄托 在势 孤力 穷的
刘 备身上
,
原 因就 在于他 是
“ 帝室 之 宵
”
,
属于 正 统
.
一旦 出 山
,
他 一直 尽 忠刘 氏集 团
,
鞠
躬 尽瘁
,
死 而后 已 ! 这 个 光彩 照人 的艺术形 象融合 了人 民 的理想和希 望
,
成 了 一个 世代受到
赞 扬的智慧道 德 的化 身
。
这 种超 凡出 尘 的智甚至 到 了
“近妖
” 的地 步
,
但 它竟 然为读者深信
不疑
,
欣 然接受
,
这 是什 么原 因呢 ?
有 人 认 为这是 由于作 者为井 市细 民写心
,
所 以燕得了广 大群众 的喜 爱
;
也有人 说诸葛亮
的形 象代 表 了人 民 以其智 慧征服 自然 的愿 望
,
还 有人强调 他反 映 了 民族主 义感 情
.
诸 多说 法
不无 道理
,
但 我们认 为这 一形 象之所 以历来探 入人 心
,
还 因 为它反映 了 更 为深刻的传 统文 化
心 理
,
所 以不仅受到 下层 民众 的喜好
,
也 得到包 括上层 知 识分 子在 内的全 民族 的认 同
.
从 某
种意义上
,
我们 甚 至可 以说
,
一
诸 葛亮 形象 的塑造 史和 接受史就是 一部传统 文化 的教化史
,
从
那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