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论《三国演义》在典型塑造上的开拓与局限
(0 次评价)4464 人阅读0 次下载
198 7年第3 期 辽宁大 学 学报 举第 85期 论《三国演义》在典型 塑造上的开拓与局限 艾斐 在文学的发展轨迹和小说创作的宏观视觉中 , 无论从纵 向或横向上作考察 , 都可以发现 《三国演义》 所处的 , 是一个特殊的 、 关键的 、 承前启后和抉转 契机的位置 。 《三国演义》以非凡的姿容和气度崛 立于 世 , 及其在艺术描写 , 尤其是在典型创造上的尝试性 的巨大成功 , 一方面与《十日谈》 、 《唐 · 吉诃德》 、 《哈姆莱特》等构成了东西方文学并世熠辉的双子星座 , 另一方面则 冲破中国文学 自魏晋南北朝 “ 志怪 ” “ 志人 ” 小说以来所蹈袭的 “ 类型说 ” 的梗桔 , 首创了使中国叙事文学向 “ 典型论 ” 昂首飞跃 的奇迹! 《三国演义》(《三 国志演义》) 成书于十四世纪中后期 , 这正是欧 洲文艺复 兴的初始阶段 。 《三国 演义》作为一部文学宏构 ‘ 不仅在艺术表现的总体水平上跻于它同时代 的欧洲文 学名著之 _ 匕 , 而且在典型 问题上足以处于 “ 一夫当关 , 万 夫莫开 ” 的咽喉地带的位里 。 它一方面通 过创 作实践体现了典型论在欧洲 美学理论中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取得 的积极成果 , 且有所开拓 、 丰富和发展 , 另一方面又首创 把典型论应 用于中国叙 事文学之先 河 。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运用典型理论创造了具 有个 性化性格特征的典型群 体的文 学作品 。 在它之前 , 中国 的叙事文学不论以何种体裁和形式 (如神话传说 、 寓言故事 、 志人志怪 、 传奇话本等等)出现 , 大体上也都还是 “ 类型说 ” 的产 物 , 正如脂砚斋所批评的那样 , 其中的人物确乎是 “恶 则无往不恶, 美 则无一不美 ”、 “ 一百个女子 , 皆是如花似玉一副 脸面 ” , 亦如曹雪芹借石头之口所 抨斥 的那样 “ 千部共出一套 ”、“ 满纸潘安 、 子建 、 西子 、 文君 ”“逐 一看去 , 悉皆自相矛盾 , 大不近情 之语 ”。 但 是 , 《三国演义》在人塑造方面 , 却基本上改变了此种情况 — 尽管它还明显 地 留有 “ 类 型 说 ” 的残 痕 , 还没 有彻底摆脱 “ 类型说 . 的形 响 , 但 毕竟是从质态 上开始了向 “ 典型论 ” 的飞跃 。 它对以 前的志怪志人小说或近 于低劣 的 《封神 演义》 、 《列国志传》 、 《北宋志传》 、 《隋唐演义》 、 《水 浒后 传》 、 《说岳全传》 、 《说唐全传》 、 《镜花缘》和冯梦龙收在《三言》 、 《二拍》里 的部分作品等优劣 得失 , 进行了扬弃式的继承和总结 , 它又对它以后的小说创作 , 产生了广泛的 、 积极 的 、 意义深远的影 响 — 特别是在 “典 型论 ” 的弘扬和典型形象的塑造上 。 以典型形象的塑造而 论 , 《三国演义万对于它以后 的长篇小说创作 中的佼佼者(如《水浒传》 、 《红 楼梦》 )来说 , 究竟应当打一个什么样的比喻才恰当呢?这可是一个复杂的 、 不 可一言尽意 、 一喻成形的问题 了 。 《三国演义》是施教于《水浒传》 、 《红楼梦》的 “ 长者 ”, 但 它又比 《水浒传》《红楼梦》显得苍老 而蔽弱.它是《水浒传》 、 《红楼梦》得以起跳 、 飞升的 “基 石 ”, 但它又只能仰 《水浒传》 、 《红楼梦》 的项背而望之 . 它 是一道津门 , 它是一座虹桥 , 《水浒传》 、 《红楼梦》舍宜而无以造就 , 但它却始终落 在 《水浒传》 、 《红楼梦》之后 , 并与 《水浒传》 、 《红楼梦》拉开了一段距离 — 这便是评价和确立 《三国演义》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时 . 所遇到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 为 了正确评价《三国演义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 叙事文学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 就特别要紧紧抓住其 对典型论 的弘扬和 在典型形象塑造 七的开拓与局限这条主线 , 进行探索和勘测 。 一方 面看它在典型论上的 贡 献和在典型人物 塑造上 所获得的成就 , 另一方面则看它对 “ 类型说 ” 的恋栈和在艺 术形象塑造上所受到 的局限 。 当《三国演义》成书将近半个世 纪的时候 、 “ 典型论 ” 在 欧洲已假文艺 复兴之助力而异乎寻常地开始 挣脱 “类 型说 ” 的属魔 , 出现了后来被马克思和 恩格斯特 别加以推崇 的 “ 莎士比亚化 ” , 即在生动 、 丰富 的场面和情节中 , 着力于塑造具有 个性化性格特 征的典型 形象 , 诸如奥赛罗 、 哈姆莱特 、 李尔王 、 夏 洛克 薄典型形象 的出现 , 就是文学创作实现了 “ 莎士 比亚化 ” 之后所获得的艺术 成就 。“莎士 比亚化 ” 的结果 , 使受惠于文艺复兴的欧洲文坛 , 在创 作上出现了两个鲜明的特点 : 一是开始注意总结人物创造中的个性化 规律 , 另一是开始注意了普通性与个别性的结合 。 如 , 意大利的达 · 芬奇就提出艺术创作要 “ 借哲理的 ,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8-07-26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4 17:23 , Processed in 0.40470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