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学报
1988
年第
3
期
《三国演义》的决策理论与 实 践
胡世厚卫绍生
领导的核心问题是决策
。
一种工作
,
一项事业
,
能否实现预期的目的
,
关键在于决策
。
决策正确
,
事情至少成功了一半
,
决策错误
,
则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流水
,
甚至会收到相反
的效梁
。
所以
,
我们研究现代领导
,
不能不 首先给决策以高度的重视
。
何谓 决 策呢
?
游伯
龙
、
黄书德二位先生认为
:“所谓决策,
就是对将要进行的重要问题或将要从 事的重要工
作
,
在多方案
,
多准则
,
多
`
出象
,
,
多喜好的情况下
,
做出审慎的选择或决定
”
。
(《知
人与决策》 )这是一种现代意味的表达
。
《三国演义》中
,
所谓的决策就是在总体目标或全
局需要的支配下
,
对某些重大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
,
进而作出选择和决定的过程
。
我们认
为
,
《三国演义》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是一种变化着的动态过程
,
曹操
、
刘备
、
孙权等领
袖人物此时此地对某一重大问题作出的决策
,
由于影响决策的各种相关因素发生了变化
,
在
彼时彼地不得不作出某种修正和变动
,
这就使决策成为一种变化着的动态 过程
。
本文指在宏
观地研究和 探讨《三国演义》的决策理论和实践
,
追求总体把握
,
而不把重点放在这样一种
动态过程的表述上
。
扮
`
知己知彼
—
决策的必要前提
倘要决策
,
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各种相关因素有一种深层次的了解和把握
,
用今天通 行的
话说
,
就是要了解和把握有可能影响决策的敌我双方的各种信息
,
这是进行决策的必 要前提
。
先看一看曹操黎阳拒袁绍的决策过程
。
袁绍传檄各地讨伐曹操
,
继而起精兵三十万
,
进
军黎阳
,
消息传到许都
,
时曹操正患头风
,
读陈琳所作檄文
,
毛骨惊然
,
出了一身冷汗
,
头
风顿愈
,
便一跃而起
,
聚众谋士商议迎敌
。
孔融以为
“袁绍
势大
,
不可与战
,
只可与和
”
。
荀或以为不然
,
问道
:“袁绍无用之人,
何必议和?
”
孔融说
:”
袁绍土广民强
,
其部下如
许炊
、
郭图
、
审配
、
逢 纪皆智谋之士
,
田丰
、
沮授皆忠臣也
,
颜良
、
文丑勇冠三 军
,
其余高
览
、
张合队淳子琼等俱世之名将
,
何谓绍为无用人乎?
”
孔融掌握的敌方信息虽然带有浓厚
的感情色彩
,
但多属实
。
袁绍据有冀州
,
土广民强
,
且多慷慨悲歌之士
,
孔融对袁绍部下谋
士和武将的评价
,
也都比较合乎实际
。
然而
,
孔融是知彼之长
,
不知彼之短
。
荀或则补充了
这方面信息的欠缺
,
他认为
:
“绍兵多而
不整
。
田丰刚而犯上
,
许效贪而不智
,
审配专而无
谋
,
逢纪果而无 用
,
此数人者
,
势不相容
,
必生内变
,
颜良
、
文丑
、
匹夫之 勇
,
一战可擒
。
其余碌碌等辈
,
纵有百万
,
何足道哉里
”
清人毛宗岗于此评论道
:“历低
众谋士 之短
,
俱确 中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