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1
9 9
2
第
2
期
《
三 国 演 义 》
成 书 过 程 意 象 整 合 的 虚 实 关 系
郑铁 生
关于 《
三 国演 义 》
史实 与 虚构 的关 系
, 无 论是 古 代还是 当今 的学者 们都有许 多论 述
, 但不管
他们 的见 解 如何 相左
, 分歧 如 何之 大
, 都 自觉 或不 自觉 地看 到 了处理 史 实与 虚构 的 关 系
, 这 是
历史 小说创作 的一个 美学 原 则问题
。 叶朗在《
中 国小 说美学 》
一 书 中曾对这个 问题 作过 概述
, 他
说
:
“我 认为
, 这 里的根 本问 题还 在于 对 小说 的性 质如何认识
.
小说是一 种语 言艺术
, 它 与历 史
著作 不 同
。 金圣 叹 对 它们 作 了区 别
, 指 出小说 是
` 因文 生事
’
, 而 历史 著作 则是
` 以文 运 事
’ 。 这
个 区 别
, 也应 该适 用历 史小 说
。
历史小 说也仍 然 是小说
, 而 不是历 史著作
。 因此 历史 小 说 同佯
也 应 该 着眼 于 艺 术形象
, 同 样应该 是
` 因文 生 事
’
, 而不应 该是
` 以文运 事
’
。 历史 小说 当然要求
真 实性
, 但这种 真 实性
, 同 反映 现实 生活小 说一 样
, 并 不是
` 实 有其 事
’ 、
` 真而 可 考
’的 真 实性
,
衍 是 合情 合理
, 符 合历史 的逻 辑
, 即 符 合历史 上 某 一 时期 社 会 生 活的本 质 和规 律 的 那 种 真实
肯
生
。 根据这 样一 种真 实性 的要求
, 历史小 说 当然应 该容 许虚 构
。 谢肇 浙所谓
` 虚 实相半
’
、
` 亦要
情 景造极 而 止
’
, 袁 于令所 谓
` 传奇 者贵幻
’
, 就 其强 调历史 小说要 着 眼于 审美 意象 以及 要容 许
虚 构这 两 点 来说
. 应 该说都 是正 确的
。 ”
现代 学 者绝 少会 产生这 种理 论上 的倒退
, 可 一些 人 又 在实多 虚少好
, 还是 实少 虚多 好上 面
汲 止地 评论
, 仍 旧 不能 正 确地 认 识 《
三 国 演 义 》
历史 真 实 与艺 术 真实 的 统 一
。
胡适 《
三 国演 义
序 》
说
:
“ 三 国 演 义 拘守 历史 的故 事太严
, 而想象 力太 少
, 创造 力太薄 弱
。 此 书 中最精 彩
、最 有趣
味 的部分在 于 赤壁 之 战的前 后
, 从 诸葛亮舌 战 群儒 起
, 到 三气 周瑜为 止
。 三 国的 人 才都会 聚在
这 一 块
,
`三 分
’ 的局 面也 定 于这 一短时 期
, 所 以 演 义家 尽力 使 用他 们的 想象 力与创 造 力
, 打 破
历 史事 实的束缚
. 故 能把 这个 时期写 得很热 闹
。
但全 书的大 部分 都是严 守 传说历史
, 至 多
本 过 能在穿插 琐 事上 表现 一点 小聪 明
, 不敢 尽 量 想 像创造
, 所 以 只能成 一 部通 俗 历史
, 而 没 有
文 学的价 值
。 ” (《中 国章 回小说考 证 》
第 3
8
9 页
。 ) 胡适所 谓《
三国演 义 》
“ 没有 文学 价值
,
”显然是
错 误 的
, 但他的 论点不 能说 没有 一点可取 之处
。
他凭着 直 觉的感受
, 已意识 到史 传文 学 系统和
俗 文学 系统 所形成 的 两种 不同的 想象 力
, 给 罗 贯 中写定 本《
三 国演义 》
带来 的艺术 不 平衡性
。 他
认 为
“ 最精彩
、 最有 趣 味的部分
”正是 史传文 学 系统与 俗文 学 系统 结 晶与升华 的 部分
。 就 是鲁迅
这 样 伟大的文 学家
, 对此 问题 的认识
, 也难 以 令 人接受
。
他论及到 《
三 国演义 》
的缺 点时 说
:
“容
易招 人 们误 会
。
因为 中间所 叙的 事情
, 有七分 是 实的
, 三分 是虚的
; 惟其实 多虚 少
, 所 以 人 们或
不免并信 虚者 为真
。 如王渔 洋是 有名的诗 人
, 也 是学 者
, 而 他有一个 诗的题 目叫
` 落凤 坡 吊庞士
元
’
, 这
` 落凤 坡
, 只 有 《
三 国演义 》
上 有
, 别无 根 据
, 王渔 洋 却被 它闹 昏了
。 ” (《
鲁 迅 全 集 》
第 九卷
3
3 页 ) 闹 昏的 何 止 一个 王 渔洋
, 问题的 实质 是 他 没有 认识 到 历史 小说 的审 美特 性
, 怎 么 能怪
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