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是三国的形成过程中及其鼎立期间
,
魏
、
蜀
、
吴三国各自为了生存和统一而努力加强实力
,
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文化
、
政治
、
经济等各方面的建设步伐
,
于是
,
历史为三国人提供了
一个千载难逢的表现自己的巨大舞台
,
历史召唤人们积极进取
,
建功立业
,
从而激发了无数
人的雄心壮志
。
同时
,
政治动荡的三国
,
旧的传统文化
,
思想
,
道德和意识面临一次选择与
更新
,
人们的思 想
、
人的个性获得一次空前大解放的时机
,
于是
,
几乎人人都高歌 自己的政
治理想和抱负
。
曹植说他那个时代
“
众星柴以繁
,
志士营世业
,
小人亦不闲
’,。
不仅智能之
士慷慨激昂
,
勇往直前
,“儿童
可使奋空眷以致力
,
女子可使其寨裳以用命
’,
。
他们
“胆气纵
横
”,“或慷慨高
厉
”
,
“或
溢气垒涌
”,
无不具有一种建功立业
、
朝气蓬勃
、
奋发向上的进取精
神和执着慷慨的情绪
。
可以说
,
三国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
是那个时代人们意识中最强烈
,
最鲜明的特征
,
对
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
“三
国演义文化
”
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
一直就继承
、
发扬和充实着这种
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播
、
推衍到我们民族意识之中
。
西晋开 国一度繁荣
。
然而 不过是昙花一现
,
士族阶层腐朽不堪的生活 习气迅速弥漫整个
社会
,
少数忧国 之士
,
企图以史为鉴
,
唤醒麻木不仁的上 层统治阶级
。
习凿齿作《诸葛武侯
宅铭》意在
“振此
颓风
”;
王崇《论蜀后 主》
,
赞先主
“
犹勤而获济车不辍驾
,
坐 不安席
”,
陆机著
《吊魏武帝文并序》
,
则痛感武帝
:“
雄心摧于弱情
,
壮图终于哀志
,
长算屈 于短日
,
远
足顿于促路
”。
在这种氛围和背景下
,
诞生 了陈寿的
《三国志》
。
他们都以史为鉴
,
倡导三国
人的进取精神
,
以振奋人 心
,
扭转世风
。
然而
,
两晋六朝人在玄学和佛
、
道二教的陶冶之下
,
始终寄情山水
,
清谈玄理
、
醉生梦死
。
唐帝国的诞生才真正把昏啧中的人们唤醒
,
人们面对
封建社会从未有过的强大
、
繁荣
,
表现出空前的热情
,
“
三国精神
”
的进取意识与唐人的满腔
热情一拍即合
,
于是三国文化在唐代得到广泛传播
。
自宋以后
,
民族危机与民族矛盾日甚
。
北
宋统治阶级委屈求全
,
南宋人只能偏安一隅
。
宋人言恢复事
,
自然与三国人的恢复汉室
,
心
心相印
,
尤其是以刘备
、
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集团
,
为共扶汉室所表现出的
“
知不可为而为
之
”
的顽强奋斗精神
,
与宋代的民族仁人 志士的思想产生 了强有力的共鸣
。
文天祥
《怀孔
明》
:“
至今《出师表》
,
读之泪沾胸
。”
辛弃疾则感叹
:“千
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他们
怀古论今
,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 义激情
。
比宋人更不幸的是
,
元人在异族的统治下
,
已无
“言恢复事”
的自由
,
知识阶层毫无地位
,
他们的精神遭受到巨大的压抑
,
只能把一腔热情抑
制在内心深处
,
寄托于理想的历史英雄身上
。
元代三国戏曲洋溢着的三国人那种百折不挠
、
勇
往直前的浩然之气
,
就 是这种社会心理 在文学艺术上的反 映
。
这一切使我们感到
,
三国人的勇于进取的精神
,
经过历史的跨越
、
沉淀和升华
,
逐渐溶
化到我们民族意识中去了
。
《三 国演义》正是这种精神的 总汇
,
全 书洋溢着一 往无前
、
奋斗不息的英雄主 义气概
,
充
满着建功立业
,
统一宇内的豪情壮志
。
作者把勇于进取
、
勇 于献身作为所有英雄人物最基本
的也是最高尚的品 格
。
小说极力赞美 的诸葛亮
,
从
“隆中献策”
、
“舌战群儒”、“出师
上表
”
、
“六
出祁山
”,
直至
“殉
国五丈原
”,
鞠躬尽瘁
,
死而 后已
,
十分生动
、
形象而真实地 活现出三
国人渴望立马横刀
,
驰骋疆场
,
报效国家
,
建功立业的崇高精神
。
《三国演义》将这种精神赋
于 了 比历史更丰富
、
更生动的内容
,
达到 了一种更高的境界
。
对于 三 国人来说
,
报效国家仅
仅是建立功业的一个途径和手段
,
个人的利益往往居于重要的位置
,
到了《三国演义》
,
报效
国家不再是一种手段而是 一种目的
,
个人的功业依附于 国家或集体的利益
。
因而
,
三国演义
31 0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