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
全 部勘误不 过 百 数 十 条
。 而 沈 伯俊 同志 在进 行校 理 时业 已把握 了现 实要求所 提 供的准 确 目标
,
又
是 站在 为 此 奉献过 诸多努力 的前辈学 人 的 肩头
,
对 《三 国演义 》 的种种错 讹 加 以全方 位的审视
,
从而
显 得思 路 开放
,
众 多 前人 未能烛 照 的层 面 都一一 纳 入 他的检索研究 的视 野
,
所 以能在 前此
“整 理本
”
的基础 上
,
新 勘 谬 误 八百 多处
,
将需 要 校理 的长域差 不 多笼革无遗
。
第二
,
检 照深 细
。
《三 国演 义》 的
“
技 术 性错误
”
是 多 种 多样的
。
这些 错误 有 的 比较显 著
,
不 难
考核
,
但其 大 多数 要 清楚 辩 识 校 理
,
却殊非 易 易
。
这 必 须借助富厚 的学 术修 养
,
依 靠对 小说 文本 和 有
关史 籍的充 分熟稳
。
沈 伯俊 同志 潜心研 究
《三 国演 义 》 多 年
,
其卓著建 树 己 为 学 界 瞩 目
,
兼 之态 度 谨
审
,
学风 踏实
,
故 能 检 幽 照徽
,
使 《
三 国 演义》 的各种技 术性 讹 谬俱难 隐遁
,
他对小说 中人 物
、
地理
、
职 官
、
历 法 以及 其他 失 误如 年 岁差 异的悬殊
,
名物描 写 的矛 盾 等
,
都逐 一进 行 了仔 细 深入 的 校 理
。
对
好些 字句也 作了精密 的补直 峥漏工作
,
常常一 字之易
,
也 情理尽 出
。
所 有这些
,
都需 要精审 的 稽查
、
比照 和斟酌
。
尤其心 细 如 发 的是 对如下错谬 的清校
:
如李催之侄李利 误 为李别
,
刘馥 之子 刘靖误 为 刘
熙
,
别 驾 阂纯 误 为关 纯
,
孝廉 卫兹 误 为 卫 弘
,
渤海苑康 误为 范康
,
苍梧太 守吴 巨误 为 吴 臣
,
曹操侍中
卫 凯误 为卫 凯
;
玄都侯高翔应 为 玄乡侯 高翔
, 安乐侯 吴 班应 为安乐 亭侯昊 班
, 汉 城侯许允应 为汉城亭侯
许允
,
袁 绍令退 军武 阳应 为退军 阳 武
,
赤坡应为 赤欧
,
高 干守住壶 关 口 应 为壶 口关
,
武 城人 吕虔应 为
任城人
,
等等
。
这些 都是 书 中极为次要 的人 物
、 地 名
,
不予 追 究似亦无 伤大雅
,
但 《三 国演 义》 是 不
同于 一般小说的历 史小说
,
其中人 物
、
地点大 都有着史籍纪 载的依据
,
一 任这些 讹谬 沿 袭
,
不 仅 毫无
特别 的理 由
,
而且 未 必 合于作者罗 贯 中 的初衷
,
何 况 其中不少 地 方显系 误 抄
、
误 刻
、 误 改造 成
。 而 要
对这类 大量 的极难 引 人 注 目的差 池一 一 纠谬 正误
,
没有 对 史籍的深 入 参酌 和 明 察秋毫 的精细 素养
,
是
显 然 难 以为 力 的
。
第三
,
方法 精当
。
为 了取 得重 新 校 理 的 良好效 果
,
找 到 合 适 的方法就是 非 常重 要的
。
校 理 本采 用
的方 法是
:
在 传统的标点
、
分 段
、
校 勘 异 文等古籍整理 方法 的基础 上
,
着重 在
“
理
”
字上下 功 夫
,
即
针 对
《
三 国 演 义》 作 为 历史 演 义 小 说的特点
,
充分 吸收有关研究成果
,
尽可 能 梳理 书中的讹 误
,
但对
作品 原 文一 律不 作改 动
,
仅于存在 间题处 标注
“ *
”
号
,
而 在书末 列出正 误 对 照 表
,
逐 个指出问题所
在
,
并提 出 校正 的 意见 和 理 由
。
这 样方法 不仅慎重
,
而 且科 学
。
它既 不 伤 筋 动骨
,
保持 了小 说 的原
貌
,
又 纠正 了其纸谬
,
读者 一 翻后 表
,
其误 其 正一 目 了然
,
而 且因 为不 是 更 动 原 文
,
就 少 了 改坏作品
的疑 虑
,
纵 有 未 当
,
也 只 消在 附表 上 重 加修 正 就 是
,
因而 有利 于解 放思 想
,
无 论书 中问题 的大小简
繁
,
皆可 放 开 手 脚处 理
。
人 民文 学 出版 社 对 《三 国演 义 》 进 行整 理 时 是径 直修 改原 文
,
参 加 工 作的专
家虽 己 发现
《三 国演 义 》 不少 明显 的技 术性错误
,
就 因 问 题 牵涉范 围较 大
,
而
“
概存其 旧
,
不 予 更
动
”
,
为 此
,
他 们 不 能不 为
“没 有合 适 的办 法 来 纠正 古 人的 这 种 疏 失
” 而 深 深 浩叹
( 见人 民 文学 出版
社七 三 年版
《三 国演 义 》 卷首
《关 于本 书 的整 理 情 况 》 )
。 校理 本填补 了这种 遗 憾
,
它所 采 用 的显 然
应是 迄今所 能 考虑到 的最 为精 当理 想 的方 法
。
第 四
,
注 释特 色独 具
。
《三 国 演义 》 所 写 事件特别是 各种战 争 进 行 的地点
,
除 个别虚 构
,
绝大 多
数都 属 实有
。 但书中 出现 的 不少 地 名 今天 究是 何地
,
一 般读者殊 甚 茫 然
,
要逐一 查工具 书
,
既 无此 耐
心
,
恐 也无 此 条 件
。 就 因 不 知故 事 的地 点 在 今何 方 何 处
,
故 对某些 内容往 往难 于更 明 晰完 整 地 把握
。
已 有 的
《三 国演 义》 注 释
,
似 乎 均 未 注 意及 此
。
校理 本 注 释的特 色独 具 之处
,
不 仅 在 于它新 增注 释 多
条
,
且 注 得 简 明 扼 要
,
更在 于它 独 能 切 中读者所 需
,
注 释 了全 部异 于 今名的 地 名
,
读 者只 要一 看脚
注
,
便 能弄 清 故事的 地 点
,
非 但 增长 知识
,
亦遮 可 强 化 阅读 的兴 趣
。
公
三 国演 义 》 校 理本似 乎也 并非没 有需要 斟酌 之 处
。
比 如
《
演 义》 将 被 杀时 已 四 十五 岁 的杨 修写
为三 十四 岁
,
将 业 已 五 十 四 岁 的 邓艾也 写得 更小
,
这 种 年 轻化 或 许颇有 利 于情节 的审 美需要
;
校 理本
把此类 情 况 一律列 入
“
技 术性 错误
”
,
我 以为这 就颇有可 以商榷 的余地
。
〔
作者工作单位
:
四川 大学〕
【
本文资任幼辑
:
张. 庆 】
一
6
一
1
0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