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
w
e
n
s
h
i
y
a
n
j
i
u
2010年 3月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M
a
r
, 2010
第 2期(
总第 144期)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Y
o
u
t
h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C
a
d
r
e
s
C
o
l
l
e
g
e
N
o
.
2 M
a
r
.
N
o
.
144
收稿日期 :
2010-01-14
作者简介 :
郭素媛 (
1980-
)
, 女 , 山东寿光人 ,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 , 文学博士 , 研究方向 :
元明清小说 。
论明清时期对 《三国演义 》 “
拥刘反曹 ”思想的诠释
郭素媛
(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
明清时期不同读者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其中, 以余象斗、叶昼为代表,
明代小说评点对曹、刘的态度比较客观;
明代小说序跋则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极力推重;
清代的毛氏父子则在
评改《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加强了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
关键词:
明清;
《三国演义》 ;
拥刘反曹;
诠释
中图分类号:
I
207.
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7605
(
2010)
02-0119 -
04
A
b
s
t
r
a
c
t
:
T
h
e
r
e
a
d
e
r
s
o
f
R
o
m
a
n
c
e
o
f
t
h
e
T
h
r
e
e
K
i
n
g
d
o
m
s
i
n
M
i
n
g
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h
a
d
d
i
f
f
e
r
e
n
t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t
o
t
h
e
t
h
o
u
g
h
t
o
f
"
s
u
p
p
o
r
t
L
i
ua
n
d
o
p
p
o
s
e
C
a
o
"
.
T
h
e
c
r
i
t
i
c
s
o
f
M
i
n
g
D
y
n
a
s
t
y
, Y
uX
i
a
n
g
d
o
ua
n
d
Y
e
z
h
o
u
b
e
i
n
g
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 h
e
l
d
c
o
m
p
a
r
t
i
v
e
l
y
o
b
j
e
c
t
i
v
e
a
t
t
i
t
u
d
e
t
o
w
a
r
d
s
t
h
i
s
t
h
o
u
g
h
t
, m
e
a
n
w
h
i
l
e
, t
h
e
p
r
e
f
a
c
e
a
n
dp
o
s
t
s
c
r
i
p
t
o
f
n
o
v
e
l
s
i
n
M
i
n
g
D
y
n
a
s
t
ys
p
o
k
e
h
i
g
h
l
yo
f
i
t
;w
h
i
l
e
t
h
e
M
a
o
s
i
nQ
i
n
g
D
y
n
a
s
t
y
s
t
r
e
n
g
t
h
e
n
e
d
t
h
i
s
t
e
n
d
e
n
c
yw
h
e
nt
h
e
y
r
e
v
i
s
e
d
a
n
d
c
o
m
m
e
n
t
e
dR
o
m
a
n
c
e
o
f
t
h
e
T
h
r
e
e
K
i
n
g
d
o
m
s
.
k
e
yw
o
r
d
s
:
M
i
n
g
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
R
o
m
a
n
c
e
o
f
t
h
e
T
h
r
e
e
K
i
n
g
d
o
m
s
;
s
u
p
p
o
r
t
L
i
u
a
n
do
p
p
o
s
e
C
a
o
;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西方哲学诠释学认为 , 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
不是读者通过文本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而是读者
依据自身的历史性而使文本的意义得以不断创生和
流动的过程。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曾
说 :
“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 , 这并不只是暂时
的 ,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 ,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
的行为 ,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
[ 1] (
P
380
)
元末
明初《
三国演义》成书以来 ,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
内涵正是在历代读者的诠释和解读之下才不断得到
丰富和发展 ,从而使这部作品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旺
盛的生命力 。
“拥刘反曹”思想是 《
三国演义 》的思想倾向中
无法回避的问题 ,也是此书面世以来历代读者争论
最多的话题 。因此,本文就明清两朝对 “拥刘反曹 ”
思想的诠释进行探析 。
一 、
明代小说评点对曹 、
刘的客观态度
对于“拥刘反曹 ”这一 《
三国演义 》的基本思想
倾向, 明代 《
三国演义 》的各种版本如嘉靖本、余象
斗评点双峰堂本 ,李卓吾评本等 ,都没有刻意强调和
突出。明代 《
三国演义 》的评点者以余象斗和叶昼
为代表,他们对曹、刘的评价没有鲜明的倾向性, 比
较客观。
明代万历年间, 余象斗在其 《
三国志传评林 》
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 “拥刘反曹 ”倾向 。他对于
曹操 、
刘备的功业都予以很高的评价,只是对两人的
德行有所褒贬 。对曹操的奸诈品性余象斗持否定态
度, 如“曹操会兵击袁术 ”一节 ,袁氏评 “曹操截发 ”
曰:
“截发当首, 以申军令 , 老瞒之用心何其诡也 。
”
但他毫不吝惜对曹操的褒扬 , 如“曹操起兵杀董卓 ”
一节 ,余氏评 “曹操结卫弘 ”曰:
“曹操往寻陈留, 义
结卫弘,国助家资, 矫诏招兵以诛卓贼 ,乃忠义之举
也” ;
“关云长千里独行 ”一节, 余氏评 “操送金袍 ”
曰:
“既不追其去 , 又赠金袍, 即此可见操有宽人大
度之心,可作中原之主。
”而对于刘备, 则更多的是
褒扬 。如 “诸葛遗计救刘琦 ”一节 ,刘表要将荆州让
与刘备,刘备固辞不受 ,对此 ,余氏评曰:
“刘表以荆
州付玄德 ,此殆天赐基业也 , 顾乃不忍 ,正所谓不乘
人之危者 。宜其三分有二,而光汉烈哉 。
”
明朝末年 ,叶昼在其 《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
中对曹操的总体态度是否定的、
贬斥的 ,但他没有一
·
119
·
DOI :
1
0.
1
63
20/
j .
cn
ki .
sd
qnzzxyxb.
2
01
0.
0
2.
00
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