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2004年 周远成:文武筹略 威声远著 第 1 期
———————————————————————————————————————
助孙权“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春讨伐江夏,
“为前部大督”[1](P1010),充分显示了周瑜杰出的军事领导才华。[1](P1013)
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周瑜的军事才华的全景综合式展示:周瑜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军
事预测、军阵指挥、战略战术以及善于博采众议、果断决策的胸怀,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次由周瑜具体策划、部署和亲自指挥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成为三国史上著名的战役:
三国(曹、孙、刘)的人才精英皆大会于此,魏、吴、蜀“三分局面”也决定于此时,凝聚
成天时、地利、人和优化合力的总较量,从而使周瑜“威声远著”[1](P1013)。
《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九月,曹操挥兵南下,当时孙吴面临的大
势是:曹操攻克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琮全军投降, “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 ;这
时的刘备已为曹操所破, “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1](P727), “欲引南
渡江”[1](P1011);面对曹操数十万[1](P1011)大军压境([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采用《江表传》
说“80 万”[2](P765) ),东吴“将士闻之皆恐” ,以张昭为主的投降派主张“不如迎之。 ”从鄱
阳赶回的周瑜和鲁肃力排众议,力主抗曹,最后以周、鲁为主的主战派战胜张昭为主的投
降派,使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进而实施联刘抗曹的行动计划,这与周瑜对战前形势的正
确分析和军事策略的筹划是分不开的。在赤壁之战前后,周瑜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军
事才能,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表现在战略形势分析和战争攻防部署上。在战前,周瑜高瞻远瞩,结合当时的
天时(天下动荡、生存竞争)、地利(基业、军需财力)、人和(兵力、将才、民力、人心)的优
势,客观综合地剖析了敌(曹)、我(孙)、友(刘)三方面的大势,得出了“我方”(孙权)抗曹
的有利条件:从“人心”来看,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其名不正,所以扫荡曹
操是人心所向;更具“地利” 、 “人和” ,包括人力、物力足可抗衡, “将军(孙权)以神武雄
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 “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
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 , “当
横行天下”[1](P1010)。对孙权的才具、基业和将才、军需(人力、物力)供给条件作了恰当的估
价。同时,也深刻指出曹操挥戈东吴的不利因素:
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
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
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1](P1010)。
周瑜通过对敌我双方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兵战条件的精辟分析,从兵力对比角度
指出曹操用兵战略的弱点和曹军的兵力状况: “久疲” , “不过十五六万” ,尚怀狐疑, “以疲
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用事实挫败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的气焰、坚
定孙权抗曹的决心后,周瑜主动请战,愿领“精兵三万(《资治通鉴》作 5 万[2] (P766)),前往
夏口(今汉口)迎敌”[1](P1010),孙权在周瑜的帮助下,部署了抗曹的具体方略:联刘抗曹,派
周瑜和程普等与刘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1] (P1011),这一部署彻底破灭了曹操要孙权
送“人质”的美梦(《江表传》)。同时深入了解敌、我、友等因素的作用,为日后抗曹胜
利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军事、思想基础,也充分表现了周瑜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其次,表现在战术运用上。周瑜在具体指挥攻打曹操过程中,不仅调度有方,身先士
卒,而且集思广益,善于将略,部署严密,前期采纳了黄盖之计,后期运用了吕蒙之计。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