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统一的认识 ,傅举有先生就发有专文 ,
认为奴婢是入户籍的。再者对这部分人口的
数量如何估算难有适度 ,很难说是科学的。
基于此 ,笔者想从另外之途径来探讨三国中
前期及西晋时期的最高人口数据 ,其方法是
试用人口增长率的高低来进行推算。
要想估算三国中前期的人口数量 ,可以
从西晋太康年间的数据入手来进行分析。 前
已言及 ,目前知道的西晋太康年间的人口数
据共有三个 ,这便是《晋书· 地理志》所载之
太康元年的户 2459840,口 16163863 。《隋书
· 地理志》所载之太康之后的户 260余万。
和《三国志· 魏书· 陈群传》裴松之案引《晋
太康三年地记》所载之户 377万。 在短短的
三年之内 ,西晋人口何以会如此高速增长 ,
是由于屯田民入籍郡县的结果。入籍郡县的
诏令是在魏未晋初颁布的 ,但当时三国还未
最后统一 ,屯田打仗不能立即停止 ,所以到
三国归晋后 ,战事结束 ,没有必要再行保留 ,
因此在公元 280年后 ,大量屯田民入籍郡
县 ,造成了郡县户口大增 ,这是原因之一。 再
者 ,太康元年 (公元 280年 ) ,西晋颁行户调
式 ,户调式其中包括有占田制 ,按规定 ,男子
可以占田 70亩 ,女子 30亩 ,这项规定一方
面稳定已在籍人口 ;另一方面 ,给流民提供
了归土入籍的机会 ,这又是太康初国家户口
快速增长的另一原因。所以我们认为以上三
个数字都是不能否定的。 最能比较真实反映
西晋人口的当为裴松之注引《太康三年地
记》之 377万户 ,因为这时罢屯田已有二十
来年 ,占田制颁行已有三年 ,流散人口可能
大部分入籍。 西晋太康元年时每户约有 6.
57人⑦,按此比例计算 ,西晋太康三年时全
国之口数当有 24768900人 ,比光武帝末年
的人口稍多一些。
蜀国是 263年被魏灭亡的 , 265年司马
炎称帝 , 280年灭吴 ,此后虽经八王之乱 ,但
人口总量是在不断恢复和发展之中 ,直到永
嘉之乱。 310年长安被攻陷 ,增长的势头可
能才告停止。
现在我们知道了太康三年时的人口数
据 ,估计从灭蜀的 263年到 310年晋的人口
一直在增长。如果能够找出这一时期人口的
自然增长率 ,我们便不难求出三国中前期及
西晋时期的最高人口数值 ,然而这方面的线
索无从直接查起。
永嘉之乱前 ,是晋王朝短暂统一的时
期 ,估计这一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东汉
王朝前期 ,即光武帝至和帝朝的人口自然增
长率相差无几⑧,这两个朝代都属封建社
会 ,又都是本王朝存在的前期阶段 ,相对来
说 ,政治比较清明。 从战乱走向统一后 ,统治
阶级总是抚招流亡 ,颁行新政 ,注意发展生
产 ,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所以我们
认为这两个朝代前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不
会相差太远。
《后汉书· 郡国志》李贤注引伏无忌的
记载 ,记录有东汉每个皇帝崩时的人口数
据 ,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出东汉前期的增长
率。在光武帝中元二年 (公元 57年 )时 ,东汉
全国人口为 2107820人 ,到明帝永平十八年
(公元 75年 )时 ,全国人口增至 34125210
人 ,历时 18年 ,其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27. 3 ‰。 从明帝十八年到章帝章和二年 (公
元 88年 )全国人口增至 43356367人 ,历时
13年 ,其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18. 6 ‰。从章
帝章和二年到和帝元兴元年 (公元 105年 ) ,
全国人口发展到 53256229人 ,历时 17年 ,
其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12. 3 ‰。 如果利用
加权算法 ,则可以求出光武帝中元二年到和
帝元兴 元年时的 年平均人口 增长率为
19. 6 ‰。
⑨估计东汉前期的年平均人口自然
增长率不会有这么高 ,其原因是 ,从光武末
年到明帝末年所出现的 27 ‰的增长率不纯
粹是自然增长率 ,恐怕有不少是流民在动乱
之后返回故土 ,因而呈现出人口的快速增
长。 舍去流民因素 ,估计东汉前期的年平均
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16. 5 ‰。
西晋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与东汉前
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相比 ,有其相似的地
方。 263年 ,司马氏掌权的曹魏统一了蜀国 ,
剩下东吴偏安江东 ,国家还没有完全统一 ,
·71·
袁祖亮 尚新丽 三国西晋人口初探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