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内圣外王的一代儒将_周瑜历史形象新探
(0 次评价)3272 人阅读0 次下载
2011年 12月 (上)科教导刊 2 周瑜之智——知人审势 《论语》 中孔子解释 “智” 为 “知人” , 善于鉴识人物正是儒 家所推崇的智。周瑜是一位善于识人的智者, 当初袁术想收 罗周瑜为将, 周瑜 “观术终无所成, 故求为居巢长, 欲假涂东归 ” 后投奔孙策。 孙策死后, 周瑜 “谓权可与共成大事, 遂委 心而服事焉。 ”( 《资治通鉴》 卷六十三, P2030) 周瑜选择了孙氏 兄弟, 可谓慧眼识英雄。 同样, 周瑜明识刘备非等闲之辈,“刘 备以枭雄之姿, 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 ( 《三国志》 ) 告诫孙 权要严防谨守。 周瑜之智还体现在他善于审时度势, 正确决断。曹操击 破袁绍后, 威胁孙权送人质。众人犹豫未决, 周瑜慷慨陈词, 从优势条件, 利害关系, 应对措施等方面作了详细分析, 建议 孙权不要送人质:“今将军承父兄馀资, 兼六郡之众, 兵精粮多, 将士用命不如勿遣, 徐观其变。 ” ( 《资治通鉴》 卷六十四, P2047) 胡三省在 《资治通鉴音注》 中说 “此数语, 所谓相时而动 也。 然瑜之言不悖于大义, 鲁肃、 吕蒙辈不能及也。 ” 称赞周瑜 有谋略, 有决断, 顾大局, 讲大义。 刘琮投降后, 曹约孙权会猎 江东, 东吴将士 “闻之皆恐” 。周瑜从天时、 地利、 人和方面对 孙权的才具、 基业、 作战力量等方面作了正确的评估, 并指出 曹军挥戈东吴的四种不利条件, 正是周瑜 “知彼知己” 的谋略 智慧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才有了赤壁之战的伟大胜利。 周瑜智略超群, 被称为 “天下之奇才” 。 赤壁战后, 周瑜提 出 “抑刘蹙操” 的战略计划,“今曹操新折衄, 方忧在腹心, 未能 与将军连兵相事也。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 得蜀而并张鲁, 因留 奋威固守其地, 好与马超结援。 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 北 方可图也。 ” ( 《三国志》 ) 这一方略, 在很长时期内决定着吴国 的根本大政、 发展方向, 堪称 “周氏隆中对” 。 陈寿评价 “周瑜建独断之明, 出众人之表, 实奇才也。 ” ⑥这 种知人审势的智慧使周瑜始终能够保持正确的人生选择和清 醒的形势认知, 这既是他作为军事将领必备的能力素质, 也是 他成功人格自我价值实现的可靠保证。 3 周瑜之勇——雄烈英迈 孔子说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 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 惧, 好谋而成者也。 ” 作为军事将领, 要有勇有谋、 智勇双全。 三 国名将周瑜英勇善战, 智略超群。 周瑜二十四岁时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 又以中护军攻荆 州、 打皖县, 后 “复进寻阳, 破刘勋, 讨江夏, 还定豫章、 庐陵, 留 镇巴丘。 ” 后来又协助孙权 “讨麻、 保二屯, 枭其渠帅, 囚俘万余 口” 。 建安十三年春, 周瑜为前部大都督, 讨伐江夏, 俘虏邓龙, 打败黄祖。 赤壁之战时, 曹军号称水步兵有八十万, 而孙权 “五 万兵难卒合” , 周瑜愿领 “精兵三万人, 进住夏口, 保为将军破 之。 ” 在敌众我寡、 力量悬殊的情况下, 周瑜主动请战, 并以忠 勇之气最终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周瑜正确的战略分析、 战术运用以及善于博采众长、 果断决策的胸怀都在赤壁之战 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后周瑜被流矢所伤, 依然 “案行军营, 激 扬吏士” , 最终大破曹仁军队。 周瑜一生奋战沙场, 雄烈英迈, 胆略兼人, 为江东基业立 下了汗马功劳。诸葛瑾、 步骘在给孙权的上书中说: “臣窃以 瑜昔见宠任, 入作心膂, 出为爪牙, 衔命出征, 身当矢石, 尽节 用命, 视死如归, 故能摧曹操于乌林, 走曹仁于郢都虽周 之方叔, 汉之信、 布, 诚无以尚也。 ” 周瑜兼具 “身当矢石” 的勇 敢和 “视死如归” 的勇气, 战功卓著, 成为一代名将。 孔子说 “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 , 周瑜的 “勇” 正是仁 者之勇, 智者之勇。周瑜身上这种超凡的勇气应当归结于他 对东吴大业的一片忠心上: 由忠而生智, 由智而知己知彼、 而 知人善任; 由忠而取信, 赢得孙权的信任、 将士的支持。正是 这种智慧和信任, 使周瑜勇气倍增, 勇略超群。 ⑦ 周瑜仁、 智、 勇兼备, 因才高德秀成为吴国重要的谋臣良 将, 赤壁一战更使他 “威声远著” , 青史留名。 4 外王之道——立功不朽 从孔子提出 “修己以安人” 到 《大学》 倡导的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 这种以道德修养为重心, 以济世救民为价值目 标的君子品格, 包含了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 “内圣外王” 作 为儒家的理想人格, 其最终实现需落实到社会实践层面。汉 末割据混战的社会现实和统一天下的壮伟事业鼓舞着士人积 极投身于社会中。 “在群雄逐鹿的混乱、 苦难时期, 恰恰是士 人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打破沉闷后的 ‘大乱’ 把人们引向 了 ‘外在世界’ , 重新做起了建功立业的慷慨激昂之梦。 ” ⑧ 周瑜出生于汉末一个历代仕宦家庭, 受家庭环境和社会 思潮的影响, 怀抱强烈的用世之心, 登上了三国的大舞台, 并 以突出的政治谋略和军事才能成为东吴的重要辅臣和军事首 脑, 并凭借赤壁之战而 “立功不朽” 。 曹操南下威胁江东, 周瑜客观分析了双方情况, 力排众议, 主张抗曹, 在关键时刻稳定了政局, 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作为军事首脑, 周瑜善于运筹帷幄, 智勇兼备。 赤壁之战的胜 利使曹操统一中国的进程受阻, 三国鼎立的局面初露端倪。 作 为赤壁大战的总指挥, 周瑜亦 “威声远著” , 其辅臣地位在实践 中得到巩固, 达到了 “外王” 事业的顶峰。正因为有周瑜这样 的忠臣良将, 东吴政权逐步发展。 孙权充分肯定周瑜的功绩, “孤非周公瑾, 不帝矣。 ” 历史上, 周瑜是一位远见卓识、 智勇兼备的的将才, 同时独 具气量、 性情、 德行的人格魅力, 是儒家道德君子的典范。但在 《三国演义》 中却被描写为妒贤嫉能、 气量狭小之人, 这主要是因 为作者要着力刻画的诸葛亮与史书上周瑜的性格非常相似, 为 了突出中心人物, 作者不惜突破史料的束缚与限制, 进行小说艺 术的虚构, 以周瑜的心地偏狭来反衬诸葛亮的胸无芥蒂, 以他的 意气用事来反衬诸葛亮的成熟老练。显然, 诸葛亮的形象塑造 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周瑜为代价的。 ⑨其实, 周瑜同诸 葛亮一样, 由 “内圣” 而 “外王” , 堪称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 基金项目: 炮兵学院科研基金立项课题: “中国古代军 事家人文思想研究” , 项目编号: 2010XYJJ—017 注释 ①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59. ②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281. ③[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 《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1957. ④[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64. ⑤[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 《三国志》 引 《江表传》 .北京:中华书局,1959:1265. ⑥卢弼.三国志集解[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2:1023. ⑦吴国联.试论周瑜的勇气[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4):57. ⑧潘啸龙.邺下风流[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20. ⑨淮茗.这个周郎不正常——三国演义周瑜形象新说[J].名作欣赏,2002(4): 110-112. Forum论坛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11-15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7-2 04:49 , Processed in 0.58018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