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杂志
“ 既生瑜,何生亮! ”———这是 《 三国演义》第五
十七回中周瑜被诸葛亮 “ 气”死时的最后感叹。此语
被后人写诗诠释为 “ 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
孔明! ”意即诸葛亮计高一筹,专 “ 克”周瑜,生逢同
时便命该倒霉。 由于此前有 “ 三气”作铺垫,这一声
绝望而无奈的感叹, 便成为褒亮贬瑜的经典语言。
被贬抑的周瑜,以悲剧人物的失败夭亡而告终。
对周瑜的褒扬,则主要见于晋人陈寿所著史书
《 三国志》。
周瑜 “ 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此语出自陈
寿 《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译成白话,就是说周瑜
心胸开阔气度恢宏,且大体上能得人心。 这与前面
《 三国演义》的说法完全相悖。传中还引述了周瑜早
年和孙策交往中将自己住的大宅院主动让给孙策,
常常到厅堂上拜见孙母, 与孙策互相帮助互通有
无;以及后来与孙权交往中,敬重孙权,以对君主的
礼节对待当时只有将军职位的孙权等,以此说明周
瑜的宽厚待人与容人雅量。不过该传中也实事求是
地指出周瑜 “ 惟与程普不睦”。
然而, 对于这种“ 不睦”, 《 三国志·吴书·周瑜
传》引晋虞溥 《 江表传》的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最好
的注释: “( 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 ( 周)瑜。 瑜折节
容下,终不与校。 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
‘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
服人如此。 ”读这段文字,很有点像读 《 史记》 “ 廉颇
蔺相如列传”中的那段 “ 将相和”,周瑜对程普的宽
容大度极似蔺相如之对廉颇;所以,嫌隙不睦并不
能作为周瑜 “ 狭隘”的依据,而只能从程普的自视年
长而 “ 数陵侮瑜”中去找原因。 恰恰相反,由于周瑜
的宽宏大量与忍让容人,不但化解了矛盾,还最终
使程普感动得 “ 敬服而亲重之”;尤其是程普发自肺
腑的那句 “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将周
瑜的雍容大度、宽厚待人凸显得精辟而又感人。
“ 曲有误, 周郎顾。 ”———《 三国志·吴书·周瑜
传》引 “ 时人谣曰”的六字民谣,形象地描绘了周瑜
从小就 “ 精意于音乐”的天赋, “ 虽三爵 ( 喝过三大杯
酒) 之后,其 ( 乐调) 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
( 觉察了必回头提醒乐队错了)。精通音乐而达到这
种 “ 有误必知”、 “ 每误必察”的专家的水准,这从另
一个侧面说明了周瑜文武兼通的儒雅气质与广博
修养。 而这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音乐素养,其对个人
胸襟性情的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则是显而易见,
不容抹杀的。
那么,为什么 《 三国演义》要 “ 贬瑜”,说他 “ 气量
狭小”呢? 我们不妨进行一番分析比较。
最早完整记载周瑜史实的 《 三国志》作者陈寿
(233—297)本身就是三国时代的人,在蜀汉时期和
蜀汉灭亡后,他曾先后担任著作郎、治书御大史等
官职,对 “ 当代历史”相当熟悉,而且亲闻笔录史实
甚多,由于年代相近,故而采事更近真实;稍后的北
魏学者崔浩就曾高度赞扬 《 三国志》 “ 有古良史风,
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班史以来无及寿者。”距陈
寿仅百余年的裴松之曾为 《 三国志》作注, “ 事多审
正”———这是裴松之对 《 三国志》中体现出的求实态
度的精辟概括,是对陈寿 “ 不溢美、不隐恶、据实修
史”的高度赞扬。由此可以推断, 《 三国志》中的周瑜
形象比较忠实 ( 或接近)于历史人物的真实。而成书
于元末明初的 《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系公元
1330—1400年间人,比陈寿晚了千余年。 他对三国
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 “ 尊刘抑曹”强烈倾向,这是
已延续千百年的封建正统观念使然。 所以,他在创
作 《 三国演义》时,对蜀汉人物 ( 尤其是诸葛亮)大加
褒扬赞颂,对曹魏集团人物极力贬斥,对孙吴集团
则是有褒有贬。 对于周瑜,罗贯中是将他作为孙刘
联盟时期的 “ 障碍”、作为诸葛亮的 “ 陪衬”或 “ 反衬”
来写的,故极力渲染他的 “ 狭隘”一面,甚至虚构周
瑜的智拙计穷,以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如此贬
抑多多,包括说周瑜 “ 气量狭小”云云,就不足为怪
了。 当然,他笔下的 《 三国演义》,毕竟采录了 《 三国
志》中大量的史实,不过又辑录了千余年间有关三
国人物的大量的传闻轶事、民间说唱、戏曲话本方
面的内容,所以民间文学的色彩浓重;再加上他大
量的加工塑造与虚构创作,包括移花接木、无中生
有、巧妙生发、杜撰想象,所以,便离历史真实有了
相当的距离。
作者:四川省作家协会(成都)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文史杂谈
!!!!!!!!!!!!!!!!!!!!!"
!!!!!!!!!!!"
!!!!!!!!!!!!!!!!!!!!!"
!!!!!!!!!!!"
欢迎订阅 2 0 0 9 年 《巴蜀史志》
《巴蜀史志》(双月刊) 是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
办的融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为一体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的地方史志刊物。全年6期,订价30元/套(含邮费)。款寄:
成都市锦江区永兴巷15号21楼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财务室 刘忠安。
本刊亦欢迎在邮局征订。 邮发代号:62-311
邮政编码:610012
电话:(028)86522567
65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