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有了更明确的含意
。
同时他 还提出
:“进退废置,
计从事立
”
(《三国志
·
武帝纪
》.)
主张根据 实际情况去制定治理国家的路线和政策
。
在我国历史上
,
法家的杰出代表们
,
总是把政治理想和社会实践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
从而
决定斗争 的策略和重大原则间题
,
而一旦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
则果断坚毅
,
毫不妥协
。
曹操
正是这样的政治家
。
在豪强割据的混乱局 面中
,
他不怕孤立
,
抗董卓的引诱
,
拒袁绍的 拉
拢
,
不屈 于反动派的压力
(《三 国志
·
武帝纪》)
,
敢于举起法家的旗帜
,
向复辟倒退势力 勇 猛
冲杀
。
在实现北方统一后
,
他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
,
始终警惕着奸谋叛乱和敌国进攻
,
“不慕虚名”
,
力排众议
,
坚不称帝
。
对于孙权归降称臣
,
要他当皇帝的主张
,
进行了严厉
的斥责
(《三国志
·
武帝纪注》)
.
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
决定了曹操在统一事业中必然取得出色的
成就
。
在组织路线上
,
曹操坚决破除东汉以来士族儒生垄断官场的局 面
,
实行法家
“任
人 唯
才
”
、
不管出身微贱的干部政策
。
在他执政后
,
连续四次下达的求贤令中规定
,
要, ’ g 住 才是
举
”
,
选用
“渊深法度”
,
“明达法理”
,
“不仁不
孝
,
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
(《三 国 志
·
武帝
纪 注》 《三国志
·
邢抓传》)
的人担任国家要职
,
选拔出了大批象荀或
、
程显
、
王修
、
枣抵这样有
才智的谋士和夏侯博
、
韩浩
、
于禁
、
张辽那样有勇有谋 的武将
,
形成一支充满生气和革新精
神的文官武将队伍
,
保证了政治
、
军事上的胜 利
。
公元一九六年
,
曹操依靠整编青州军形成的独 立武装力量
,
把已被割据势力搞得名存实
亡的汉献帝迎到许 昌
,
向他提出了消灭割据
、
实现统一的纲领
,
积极推行法家的政治主张
。
兴屯田
,
是曹操在经济上采取的一个重大革新措施
。
他提出
:
“修耕
植以蓄军资
”
的方
针
,
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
,
来促进统一战争 的胜利
。
公元一九六年
,
曹操用枣字让
、
任歧
、
韩
浩等人议
“兴屯田”
(
《三 国志
·
任歧传
·
注》)
,
发展了先秦时期法家 的屯田制度
,
把军屯和民
屯
、
国家屯田和地方屯田结合起来
,
在当时对安置流离失所的农民
,
稳定社会秩序
,
发展生
产
,
恢复经济
,
解决国家财政收入和 军需
,
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从公元一九七年到一九九年
,
短短的三年时间里
,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军事斗争中
,
取得
了一系列的胜利
。
公元二 0 0年
,
他以法家军事思想
,
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
“官渡之
战
”
,
“
审时度势
”
,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
终于以一比十的劣势兵力
,
战胜了最大的割据
者袁绍
(《三国志
·
武帝纪》)
,
结束了中原 地区长期的割据混乱局面
,
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
他所
创建的魏国
,
在法家路线 的治理下
,
不仅政治
、
军事
、
经济力量继续上升
,
而且形成了我国
文学史上具有积极影响的建安文学
。
在统一北方的基础
_
L
,
曹操还积极开展统一南方的斗争
,
这种努力
,
虽然因吴
、
蜀同盟的对抗
,
暂时 遭到了挫折
,
但他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制定的基
本战略方针
,
却是正确的
。
后来魏晋统一中国战争 的完成
,
正是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取得
的
。
一
曹操实行法家政治
、
批判儒家思想所取得的显著的历史功绩
,
同西汉后期以来统治阶级
竭力鼓吹
“独尊儒术”
所造成的政治
、
经济上的恶果
,
形成了显明的对照
。
两种政治
,
得出
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
这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
,
尊法反儒还是尊儒反法 的间题
,
实质丰是
一个革新还是守旧
、
前进还是倒退的路线斗争问题
。
同时更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
,
不管反劝
势力如何倒行逆施
,
斗争如何尖锐复杂
,
只要路线正确
,
就能胜利
。
,一乌
峨
口
一
一一
一
一
·
3二
-
-
-
-
.
-
-
.
.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