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
但实力很小
,
又正处于
“飘零屡挫,
托
足无地之日
”
(王夫之《读 通鉴论》卷九)
。
对于孙权与刘备来说
,
首要 问题 是挡 住南下
的曹操大军
,
先造成势均 力敌的局 面
,
然后
逐步实行各自的
“
霸业
”
。
因此
,
都需要有
一个正确的 战略方钎
。
《隆中对》就 是在这
样的形势下提 出来的
。
《隆中对》的要 点是
:
肯定 当时的形势
是曹操
、
孙权都有相当实力
,
既不可 与之争
锋
,
更不可卒图
,
刘备必须先据有荆州
,
站
稳脚跟
,
与曹孙鼎足 相峙
,
然后再东 结 孙
吴
,
西取益州
,
从荆襄与秦川形成对曹魏 的
钳形攻势
,
最后 统一天下
,
卒成霸业
。
占据
荆州
,
东联孙吴与西取益州三者是不可分 割
的整体
,
是 整个战略方针 的核心
。
其中占据
荆州 又是关键
。
否则
,
刘备就不能统一 中
国
。
就 在诸葛亮向刘备提 出《隆 中 对》前
后
,
孙吴方 面也有他们自己的
“隆中对”
。
立场 虽各不同
,
咨
忍路却是一致的
。
正 当曹操
打败袁绍统一北方的 时候
,
东吴政治家鲁肃
第一次会见 孙权
,
密议
“王霸之策”
,
分析
当时形势时 就说
:
“汉室不
可复兴
,
曹操不
可卒除
,
为将军计
,
惟有鼎 足 江东
,
以观天
下之衅
。
”
建议孙权
,
乘北方多事之 际
,
迅
速剿除屯驻 夏口的黄祖
,
“
进伐刘表
,
竟长
江所极
,
据而有之
,
然后建号帝王
,
以图天
下
”
( ( (三国志
.
晋肃传) ) )
,
明确提出把夺取
荆州作为对抗曹操进而以图天下的 重 要 步
骤
。
曹军南下前夕
,
名将甘宁 也 向孙 权献
计
:
“今
日汉柞日微
,
曹操 弥侨
,
终为篡
盗
。
南荆之地
,
山陵形便
,
江川 流通
,
诚是
国之 西势也
。
宁已观刘表
,
虑既不远
,
儿子
又劣
,
非能承业传基者也
。
至尊当早规之
,
不可后 操
。
图之之计
,
宜先取黄祖
。
破
祖 军
,
鼓 行而西
,
西据楚关
,
大势弥广
,
即
可渐规巴蜀
。”
(《三国志一甘宁传) ) )
稍后
,
曹
军南下
,
刘表病故
,
依 附于刘表 的刘备在荆
州也站不住了
,
“惶遵
奔走
,
欲南渡江
、
”
形势非 常紧 张
。
这 时 鲁肃又进一 步 向孙权建
议
:
联合刘备(包括刘表的部分实力)
,
“同
心一意
,
共治曹操
。
”
值得注意的是
,
鲁肃
与甘 宁在建议中都非 常重视荆州的 战略地
位
。
鲁肃分析说
:
“夫荆楚与 国邻接,
水流
顺北
,
外带 江汉
,
内阻 山陵
,
有金城之固
,
沃 野万里
,
士民殷富
,
若据而有之
,
此帝王
之资也
。”
以晋 肃传》)他们对荆州战略地位 的
认识
,
超出诸葛亮 的
《隆中对》之上
。
至 于
西 取巴蜀的 问题
,
甘宁的 献 策中也讲到了
。
“赤壁之战”以后,
周瑜又进一步提了出来
,
并且请求孙权派他与奋威将军
“俱进取蜀,
得蜀而并张鲁
,
因留奋威 固守其地
,
好与马
超结拔
。
瑜还 与将军(孙权)据襄阳以处操
,
北方可 图也
。”
( ( (三国志
·
周瑜传} ) )
周瑜仍然
把 荆襄作为出击曹操的重 要据点
。
以上说明
,
《隆中对》在当时 的政治军
事斗争形势下
,
是应 运而生的
,
是使当时已
有的一些零散的 思想 更加完整
、
系统化而成
的
。
当然
,
不能 否认
,
《隆 中对》对益州 战
略地位的认识
,
超过了孙昊方面
,
这是事
实
。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一下诸葛亮提出
《隆中对》的具体历史 条件
。
《隆 中对》产生于襄阳
。
襄阳
“
跨连荆
豫
,
控扼南北
,
三国以来尝为天下重地
”,
刘表
于汉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一九O年)任荆州刺
史
,
把治所由原来的汉寿移到这里( ( (读史方
典纪要》卷七九)
,
大力 提倡儒学
,
兴立学
校
,
延请名师( 《后汉书
·
刘表传) } )
,“关
西
充豫学士归 者千数
”
(乾 隆《襄阳府志) ) )
,
从这里产生出不少人才
,
其中许多人相继 仕
蜀
。
襄阳又一度成为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
地当水陆 要冲
,
是南北交通孔道
,
消息灵
通
,
这 里可了解各方面的 情况
。
这些地理 上
的特点为《隆中对》
J恩想 的形
成
,
准备了良
好的条件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