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了异彩 纷呈的三国历史图景
。
元杂剧中三国戏
这种 丰富 内容
,
给研 究者 带来 分类的麻 烦
,
最早
胡 适依 据 存剧和存目
,
以人物进行 分类
,
结果分
为吕布故 事
、
诸葛 亮 故事
、
周 瑜故 事
、
刘关张故
事
、
关羽故事
、
曹 植 管宁 等小 故事 共六类
。
今人
又从情 节和内容分 类
:
一
曰群 雄兼 并类
,
如《三
战吕布》等
;
二日曹刘矛 盾类
,
如《博望烧 屯》等
;
三曰孙 刘矛盾类
,
如
《隔 江斗智》等
;
四日写知
识分子苦 闷作品
,
如《王桨 登楼》等
。〔2,
又有根据
情 节结 构 分为 人物戏
、
情 节戏和人 物情 节兼胜 的
戏
。〔3,
人 物戏 情节 较 简单
,
着 力刻画人物 形 象
,
抒
发 主观的思想感情
,
如
《单刀会》
、
《王桨登楼》
、
《西蜀 梦》等;情 节戏以表 现 曲折变 化的情 节 为主
,
人物形 象 刻 划 较 为单 薄
,
如《连环计》
、
《陈 仓
路》
、
《隔江 斗智》等
;
情 节和人物 刻画得都很生
动 的也有不少
,
如《三 战吕布》
、
《博望 烧屯》等
等
,
既描写了曲折生动的情节
,
又刻画了鲜明的
人物 形 象
。
我们还可从戏 曲美学 角度将 其分为悲
剧和喜剧
。
悲剧 表 现失败和死亡带 来的悲痛和愤
慨
,
沉 郁苍 凉
,
如
《西蜀梦》
、
《五丈原》等
。
喜
剧则主要 描 写斗智斗 勇 的胜 利
,
诙 谐 风 趣
,
如
《博望烧 屯》
、
《隔 江斗智》等
。
元杂 剧中三国戏 具有 题 材丰 富性
。
首先因为
三国故事源远 流长
,
如此 众多的民间传 说融进了
民众的智慧
。
其次元 杂剧中三国戏是 由众多作 家
参 与 创作的
,
它是集 体智慧 的结 晶
。
从知名作 家
关汉 卿
、
高 文秀
、
王实甫
、
郑光祖等到教坊艺 人
花李 郎以及 大 部分湮没无 闻的下层 文 人和伶工
,
都 是 三国戏的作 者
,
因而使得三国戏创 作丰富多
彩
。
这 种丰 富性是 多方面 的
,
我们只举一个例子
。
元 杂 剧 中三国戏 对楔子的运 用十分灵活
,
不少 剧
本 还 运用了两 个 楔子
,
如
《五马破曹》在剧首和
三
、
四折 间
。
《三出小沛》在一
、
二折间和二
、
三
折间
。
《大破蛋尤》在一
、
二 折间 和三
、
四折间
。
《襄阳会》
、
《三 战吕布》
、
《单刀劈四寇》在二
、
三
折和三
、
四折 间
。
这 种对 楔子 根据剧 情需要不拘
一 格 的运 用
,
丰富发 展了杂剧表现形式
。
当然 由
于众 多作家参与
,
也 带来了三国戏的思想和艺术
高低的差 异
。
拿 关汉 卿的《单刀会》和郑 光祖 的
《王架登楼》来说
,
前 者 的艺术处 置和艺术 力量都
是 后 者不可企 及 的
。
《单刀会》前两折 先通过乔公
的介绍
、
司马徽的叙 述
,
对关羽 的气质
、
勇武和
业绩极尽 渲染 之能 事
,
后两折通过直接 对关羽的
。
42
·
描写
,
塑造了一个正气 凛然
、
英豪盖世
、
不 可战
胜的英 雄形 象
。
由于融人作 者对历史和人生 的主
体 意识
,
使 关羽的形象 意义得 到 升华
。
而
《王架
登 楼》则 结构 较松 散
、
情 节上也有生拉 硬扯之 弊
,
在元杂 剧 中属一种故 辱 穷交
、
逼令 进取的类型
。
清
梁廷榕《曲话》说
:“
《王聚登 楼》剧蔡 岂之于 王
桨
,
《举案 齐眉》剧孟从 叔之于梁 鸿
,
《冻 苏秦》剧
张仪之于苏秦
,
皆先 故 意待以不情
,
而暗 中假手
他人反资助 之
,
使其 锐 意进取
,
及至贵显
,
不肯
相认
,
然 后旁观者 为说明就里
。”
虽然写王集登楼
时的几 支 曲子感 情激 越深沉
,
历来 能引起失 意文
人 的共 鸣
,
但也 难以掩盖整个 作品在艺术上 的不
足
。
这 是 出 自知 名作 家 间的差 异
,
至于知名 作家
与粗通 文墨 的伶工之间的差异 就更 大了
。
尽 管如 此
,
元 杂剧 中三国戏属于集体 创作
,
众
多 的作 家以各 自不同的艺术 才能 创 作 内容广 泛
、
艺 术表 现繁 多
、
风格各异 的作品
,
使得 三国戏在
元 代历史剧中呈现出最 为多姿多彩的艺术 风 貌
。
二
、
具 有民间传说的传奇色彩
大 家知道
,
元 杂剧中三国戏的题材除 采撷正
史外
,
大部分是出自民间 的对三国故事的传说
。
再
加之 元 杂剧 是一种 新 兴的代 言体的艺 术形 式
,
要
求有 丰富而 复杂的 内容
,
即要求 故事情节 曲折生
动
,
细 节具体
,
人物形象比较 丰满
,
主题思想要
有一定 的深度
。
因此 杂剧作 家 便无 法靠以前民间
说唱文学 那种 简单的叙述 手段
,
而必须依 据现实
的要 求 大胆地 加以想 象和虚构
,
这 就使对三 国故
事的一些片段 或零星的传说的单一叙述
,
变成活
生生的舞 台形 象直面观众
。
元 杂剧 中三国戏在继
承前代传说的基础 上
,
反过来又推 动了三国故事
的创 作
。
元杂剧中三国戏 浓郁的传 奇色彩
,
具体
表现 在
:
1
.
题材的应构性
元杂剧 中三国戏的题材大 部分是来 自民间的
故事传说
。
民间 的故事 传说
,
本来 就不拘历史事
实
,
有着极大的虚构性
,
如李 寿卿和李进 取有 同
名杂 剧《司马昭复夺 受禅台》
,
从剧目看是写司马
氏篡 魏之 事
,
按正史应 为
“
司马炎
”,
而非
“司马
昭
”。
因依民间传说编写
,
也 就不管正史的 记载了
。
再 如传说黄盖在赤 壁之 战 中战死
。
《单刀会》中第
四折关羽唱〔驻马听〕
:“可
怜黄 盖转 伤磋
,
破曹
的椅格一时绝
,
庭兵 的江水 由然 热
,
好 教我情 惨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