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
:
“夫参署者,
集众思
、
广忠益也
。
”
( ( (三国志
·
蜀志
·
董和 传》 )他鼓励僚 属
大胆 地 尽 情地发表意见
。
他说
:
如果避嫌疑
,
怕得罪 人
,
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见来反 复
商讨
,
那就会给工作带来损失
。
与此 相反
,
如果经过大家各抒己见
,
充分 讨论
,
从而去
掉错误的东 西
,
得 出正确的结论
,
“犹
弃弊娇
(破鞋)而获珠玉
”
(同前)
。
诸葛亮还
大力表扬敢于直谏的人
,
如徐庶遇事不避嫌 疑
,
能坦 率规谏
。
董和任参军七年
,
知无不
言
,
言无不尽
;
诸葛亮办的事有不妥 之处
,
他都能指出
,
甚 至往复十次
,
直到事情办妥
为止
。
诸葛亮对下 属说
:
“苟能慕元直
(徐庶字)之十一
,
幼宰(董 和字)之殷勤
,
有
忠于 国
,
则亮可以少过 矣
。
”
( ( (三国志
·
蜀志
·
董和传》 )由于他态度 诚恳
,
不耻下
问
,
下属都 敢于而且乐于 向他贡 献意见
,
的确收 到了集思广益的很好 效果
。
例如刘备攻
汉中
,
发书调兵增 援
,
镇守 成都的诸葛亮征求从事 杨洪的意 见
,
杨洪说
:
“汉 中则益
州
咽喉
,
存亡之机会
,
若无汉 中则无 蜀矣
,
此家门之祸也
。
方今之事
,
男子当战
,
女子当
运
,
发兵何疑!
”
(《三国志
·
蜀志
·
杨洪传》 )诸葛亮立即采纳杨洪 的意见
,
派兵增
援
,
并报告刘备
,
破格提拔他为蜀郡太守
。
诸葛亮亲征南中
,
临别前
,
向参军马傻请 教
说
:
“虽共谋之历
年
,
今可更惠 良规
。
”
马傻见 垂相虚心下问
,
便坦率提 出自己的建
议
:“夫用 兵之道,
攻心为 上
,
攻城为下
,
心战为上
,
兵战为下
,
愿公服其 心而已
。
”
诸葛亮采纳 他 的计策
,
迅速平定了南中叛乱
,
巩固了蜀汉 后方
。
(《三国志
·
舜志
·
马
谈传》裴注)
更可贵的是
,
诸葛亮严 于律己
,
从不文过饰 非
。
街 亭失利
,
主要是 马傻违背节度
,
但诸葛 亮认为自己身为主帅
,
用人不当
,
要负相当责任
。
他上表后 主 说
:
“臣
明不知
人
,
恤事多暗
,
《春 秋》责帅
,
臣职 是当
。
请自贬三 等
,
以督厥咎
。
”
于是 从尽相降职
场后将军
。
他 还
“引咎责躬,
布所失 于天 下
”
,
公 开号召部下大胆批评自己的 缺点 错
误
。
他 说
:
“
自今以后
,
诸有忠 虑于国
,
但勤攻吾之 胭(缺 点)
,
则事可定
,
贼可死
,
功可矫足 而待矣
。
”
他就是这样把
“勤攻己阀”
与国家大业联 系在一 起
,
态度的诚恳
,
品
,
格 的高尚
,
令人肃然 起敬!西晋初年
,
晋武帝向曾在蜀汉做过官 的樊建问诸葛亮之洽
国
,
樊建回答说
:
“闻恶必改,
而不矜过
”
。
又张辅《乐葛 优劣论》赞扬诸葛亮
:
“
己
有功则 让于下
,
下有哪则躬自咎
,
见善则迁
,
纳谏则改
。
”
(转 引 自《诸
葛亮集》附
录)这些评论都是很公允的
。
诸 葛亮克己奉公
、
鞠 躬尽瘁的精神和讲求实际 的作风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
按 照 秦汉
以来 的传统
,
宰相不管小事
,
所谓
“
坐而论道
,
谓之三 公
”
。
因此陈 平不管钱谷之数
,
说
“
自有主者
”;
路上有 饿死的人
,
邮吉也不愿过问
。
诸葛亮不同
,
大事他要抓
,
许多
看 来是 琐碎的
“小事”
他 也要 管
。
他
“
躬自校簿书
,
流汗竞日
”
(《三国志
·
蜀志
·
梅
戏传》装注 )
,
他 在军 中
“夙兴夜
寐
,
罚二十以上
,
皆亲擎焉
”;
他
“好
治 官 府
、
次
舍
、
桥 梁
、
道路
”,
至于 军用 器械的制造与改进
,
他 更是非常关心
,
他亲自设计运军粮
用的木牛流马
,
损益连弩
。
甚至军中砍鹿角用 的斧子质量低劣
,
他也亲目处理
,
说
:
, ’4[ , J
、事也
。
若 临敌
,
败 人军事矣
。
”
( ( (太平御 览》卷三三七
,
转引自《诸葛亮集》)
因此陈寿说他
“庶事
精练
,
物理其本
,
循名责实
,
虚伪不齿
”
,
袁准 说他
“治
实而不洽
名
”
。
他既不是那 种标榜
“卧治”
以博虚名的封建官僚
,
也不是那种忙佗碌碌
、
一事无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