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的成分
,
因果报应思想尤 为严重
。
不过
,
就全书来说
,
《三国志平话》毕竟使我们能够看到
《三国演义》成书以前三国故事的基本面貌
。
在长期的民间流传的基础上
,
元明之际的罗贯 中写成 书面文学作品《三 国演义》
。
关于罗贯 中的生平
,
贾仲 名
《录鬼簿续编》说
“
罗贯 中
,
太原 人
,
号湖海散人
,
与人寡
合
,
乐府隐语
,
极 为清新
。
与余 为忘年交
,
遭时 多故
,
天各一方
,
至正甲辰复会
。
别后又六
十余 年
,
竟不知其所终
。”贾 仲名是元
末遗民
,
他的《录鬼簿续编》作于明永乐二十年
,
他说至正甲辰与罗贯 中见面
,
又是忘年交
,
因此罗贯中生 活在约 当一三三
—
一
四年之间
。
他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 动乱
,
东奔西走
。
当时民族 矛盾和阶级 矛盾都十 分尖
锐
,
农民起义风 起云涌
,
他 曾一度参加反元的斗争
,
明王沂《稗 史汇编》说他
“
有志图王
”
。
请
徐渭 仁
、
徐锢《水浒二自
’单
八将图题跋曾有
“罗贯 中客伪吴,
欲讽士诚
”
的话
,
可能他与当时
农民起义领 袖之一张士诚有过关系大概在明朝建国以后
,
他就 专 力 从 事 创 作
,
“
传 神 稗
史
”
。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
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
,
现 存戏 曲作品有《宋 太祖 龙虎
风云会》杂剧
,
取材于宋初历史
,
描写赵匡撒
、
赵普的故 事
,
剧 中反映的
“圣君贤 相”
的政治
理 想与《三国演义》是一致的
罗贯 中的创作成就主要在小说方面
。
相传他写 过十七史演 义
。
今存署名罗贯 中作的小说有《隋唐志传》
、
《残唐五代史 演义》
、
《三遂平妖传》
。
这些作 品屡经
后 人增损
,
变化很大
。
保存了原作纂本面貌的
,
只有《三国演义》
。
今见《三国演义》的最早本子是明弘治甲寅序
、
嘉靖壬午刊刻的《三国
志通俗演义》
。
全书二百四十卷分二百四十 则
,
题
“晋平
阳侯 陈寿史传
,
后学 罗本 贯 中 编
次
”。
此后
,
新刊本纷纷出现至 明末已不下二十余种
,
说明流 传很广
,
但在 内容上改 动 不
大
,
只做了些音释
、
插图
、
考证
、
批评或增删文 字
、
整理卷 数回目的工作
。
明末《李 卓吾先
生批 评三 国志》并二百四十则为一百二十回清康熙年间
,
毛宗岗和他的父亲毛纶仿金圣叹
评改《水浒传》
、
《西厢 记》
,
假托
“古本”
,
修订加工《三国演义》
,
在回 目
、
情节
、
文字各 方面
都做了进一步的增删润饰
·
并加上新的评语
。
从此
,
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
,
成为最流行的本
子
。
《三国演义》这徉经历了由民间流传到文人 加工的过程
,
是群众 创作 和作家创作 相 结合
的产 物
。
这方面有不少可资借鉴的艺术创作经验
,
值得我们 加以总结
。
同时
,
正因为这 样
,
《三国演义》的思 想内容复杂
,
精华与糟 粕混杂在一起
。
三国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
,
自然体现
着群众的某些观点
、
情绪
。
归是
,
由于《三国演义》是封建 时代的产物
,
它 所反映的群众的观
点
、
情绪
,
难免带着历史的肠 限性
,
并且难免受到当时统治思想的影响
,
这一 点反映在
《三
国志平话》和 一些元杂 剧的三国戏中已经相 当严重
。
而且罗贯中毕竟是一个封建文人
,
他在
《三国演义》
中
,
就把群众 创 作原已包含 着的适合 封建统治 阶级 需要的消极 落后方面加以突
出
、
强调
,
并加进去许 多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观点在清 初满 族统治 者对全国的控 制已经稳
定的时候
,
毛 宗岗父子进 一步修订《三国演义
、
讨建统治 阶级的思想观点又有所加强
,
如把
曹后同曹不一 起逼迫汉献 帝让位
,
女写为傅后 站在汉献帝立场痛斥曹王
,
增 添关羽秉 烛达
旦
、
孙夫人投江等情节
,
使《三国演义》的封建正统思想和忠 孝节义观念 更为浓厚
。
因此
,
对
王折
《稗史 汇编》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