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诸葛亮形象的意义
赵庆
元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
是罗贯中调动多种艺术手法
,
呕心沥血 塑造出来 的主要
正面人物 形象
。
这个 形象既反映了全书的主要思想倾向
,
又体现了作者的政 治理 想
。
本
文想从 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
来谈
,一
谈
《三国演义》思 想倾向的进步性
。
《三 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
是把结束混乱局面
,
统一中国
,
重新建立 开 明的地主阶
级政权当成 自己的政治理想的
。
当他躬耕南阳的时候
,
便常常自比管仲
、
乐毅
,
希望为
国家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
刘备三顾茅庐之后
,
他了解到刘备
“欲伸大义于天下”
的愿
望 同 自己的意向相符合
,
便开怀畅谈
,
纵论 天下 形势
,
制定正确的立 国方案
。
他认为
:
曹操
“已
拥百万之众
,
挟天 子以令诸侯
”
,
暂时
“不可
与争锋
”
。
“孙权据有江
东
,
已
历三世
,
国险而民附
,
只可用为援而不可图
”
。
荆州是英雄用武之地
,
而其主刘表却是
“善善而不 能用,
恶 恶而不 指去
”
的庸碌之 辈
,
无 法自守
。
益 州险塞
,
沃野千里
,
天府
之 国
,
民殷 国富
。
然而刘璋阁弱 无能
,
不是立业之主
。
在这样的客观形势面前
,
要想
“图中原
、
成霸业
”
,
建立 统一的地主阶级政权
,
就必须先取荆
、
益 二州为基地
,
不 断
扩充自己的实力
,
先同曹操和孙权
“成鼎 足之势”
。
然后
“西利诸戎,
南抚夷
、
越
,
外
结孙权
,
内修政理
”
,
等待时机
,
再兴师进 取中原
,
统一 天下
。
诸葛亮不仅具有远 大的
政治抱负和理想
,
而且能够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而斗争
。
“隆中决
策
”
之 后
,
他便放弃那种高蹈 出世
、
遁迹 山林的隐士生活
,
走出清静幽雅的卧龙 岗
,
开始了
南北转战
、
力图中原的政治生 涯
。
从博望坡首战告捷
,
到舌战群儒
,
智激周瑜
,
促 成联
吴抗曹的统一战线
;
从 取荆州以为家
,
到据西川建基 业
,
从七擒孟获
,
到六 出祁山
,
他
为蜀汉政权的建立 和巩 固立下了一系 列 的重大功劳
。
他临死时
,
还
“强支病体,
令左 右
扶上小车
,
出寨遍观各营
”
,
对着彻骨 生寒的秋风
,
悠 悠万里的兰天
,
发出
“吾不 能临
阵讨贼矣
”
的长叹
。
他为着自己的事业
,
“
鞠躬尽瘁
,
死而 后已
”
,
表现出始终不渝的
忠贞和赤诚
。
诸葛亮毕其一 生之精力
,
尽其所有之才华
,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斗争
。
但
是 由于历 史条件的制约
,
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最终理想
。
尽管如此
,
作者还是在第八十七
回里对他治理的蜀国
,
作了这样的描绘 和颂扬
:
诸葛尽相在于成 都
,
事无大小
,
皆亲 自从公决断
。
两川之民
,
忻乐太平
,
夜不 闭户
,
路不拾遗
。
又幸连年大熟
,
老幼鼓腹讴歌
,
凡 遇差摇
,
争 先早办
:
因此军 需器械应用之物
,
无不完备;
米满仓魔
,
财盈府库
。
这是小说中诸葛亮治理 的蜀国
,
也是作者所要展 示给人们的一幅理想王国的美好蓝图!
罗 贯中的一生主要是在 元末明初度过 的
。
在这个 时代里
,
蒙古贵族统治者
,
把人 分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