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
(0 次评价)3666 人阅读0 次下载
人 权 , 安抚西南各部族 , 整顿革新内政 , 积蓄力量 , 准备条件 . 然 后等待天下有变 , 即出 兵宛 、 洛 、 秦川 , 完成统一全 国的 事业 . 表现了他对 当时形势的清醒认识 和 深刻分析 . 在刘备取得益州 , 建立 了蜀国以后 , 作为蜀 垂 相 的诸葛亮 , 就立 即用严明 的刑法 , 反对 蜀 国世家豪族的 “ 专权自悠 ”. 公元二二 三年 , 益州郡 豪 强大姓雍闻起兵反对蜀政权 , 被诸葛亮讨平 . 治中从事彭蒙企 图煽动马 超武装叛 乱 . 立 即被逮捕 “ 诛死 ”. 对外 , 诸 葛亮不满足 于 “ 三 国鼎立 ” 的局 面 , 时刻不 忘 “ 北伐 ”, 以实现他统一全中国的理想 . 虽然 “ 出师未捷身先死 ”, 但其思想是和先秦法家思想 息息相通 的 . 主张法 治反对礼 治 甲 声 人 在管理 国家 问题 上 , 是实行礼治 , 还是法治?这是儒法斗争 的一 个重 要方 面 , 是两 条 根本对立 的政治路线之争 . 诸葛亮坚持法治精神 , 反 对孔孟 之道 宣扬的礼治 . 他认为 实行法治 , 赏罚分 明 , 是 “ 为治之 要 ”. 在政 治上 , 主张 “ 赏以兴 功 , 罚以禁奸 ”. 只 有 “ 赏赐知其所施 ”, “ 刑罚知其所加 ”, 才能使 “ 勇 士知其所 死 ”, “ 邪 恶 知其所畏 ”. 所以 “ 赏不可虚施 , 罚 不可妄加 ”。 只有 “ 赏赐 不避 怨仇 ”, “ 诛罚不避亲戚 ” (《诸 葛亮集》文集卷 三 · 赏罚第十) , 才 能避免 “ 过重 罚轻 , 法 令不均 , 无罪 被辜 , 以致灭 身 ” ( 文集卷 三 · 考黝第八)的弊病 , 政治才会 达 到清明 。 在军事上 , 他非常重视军法的作用 . 说 : “ 若赏罚不明 , 法令不信 , 金 之不 止 , 鼓之 不 进 , 虽有百 万之师 , 无益于用 ”. (文集卷四 · 整师)就是说 , 对军旅赏罚不明 , 法 令不严 , 军 队就会听见鸣锣不收兵 , 听 见鼓响 不进 兵 。 因 此 , “ 明赏罚之 理 ” 是 “ 用兵 之道 ” 的重要条件之一 。 诸葛亮的 “ 治国之要 , 务在举贤 ” (文集卷三 · 举措第七)是 “ 任人惟贤 ” 法家路 线的具体反 映 . 先秦时期 的法家主张 打 破世卿世禄制度 , 选贤任能 . 商鞍 就论 述 了 “ 举贤能 , 世 之 所治 也 ” (商 君书 · 慎法)的道理 . 诸葛亮要求做到 “ 内举不避亲 , 外 举不避仇 ”, 主张 “ 良将之为政也 , 使人择之 , 不自举 ; 使法量功 , 不自度 ” (文集卷 二 · 兵要) 。 只有这样 , 才能使 “ 能者不可蔽 , 不能者不可饰 , 妄誉者不能进 ” (文集 卷二 · 兵要) 。 如 果 “ 国危不治 , 民不安居 ”, 是 因为 “ 失贤之过 ” (文集卷 三 · 举错 第七) . 所以 , 他主张 “举 贤求安 ”, “ 必求隐处 ”, 才能把真正有才能 的人 举荐出 来 , 达到 “ 其国乃宁 ” 的 目的 . 这些 主张都是对先秦法家 “ 刑过不避大 臣 , 赏善不遗匹 夫 ” 思想 的继 承和发展 . 当然 , 诸葛亮的 “ 务在举贤 ” 是有阶级性的 , 它并不能真正打 破贫富 、 贵贱 的差别 , 只不过 是指冲破豪强 地 主与庶族地主 的界限而已 .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 , 曾建议后主刘禅说 : “ 宫中府中 , 俱为一体 . 险(音 志 , 升用)罚减(音脏 , 是)否 , 不宜异同 .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宜付有司论其 刑赏 , 以昭陛下 平明 之理 , 不 宜偏私 , 使内外异 法也 ”。 在执行 “ 法不 阿贵 ” 的 思 想 上 , 诸葛亮本人 , 就是 一 个典 型 . 有一次 同魏作战 , 他派马 诬带兵镇守街亭 . 马 谈违背 了诸葛亮的军事部署 , 失了街亭 , 影 响 了战争的 全局 . 虽 然马 诬是诸葛亮 一手提拔起来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9-27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0 21:32 , Processed in 0.43401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