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 州大学 学 报
·
人 文 社 会科学版
1997
年第
3期
论荀或
—
兼论曹操与东 汉 大族的关系
王永平
概要汉魏之际
,
王纲解纽
,
社会动荡
,
世族 阶层遭 受重创
。
作为大姓名士的代表
,
荀
或之出处去就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
。
他依附出身
“赞
阉遗丑
”
的曹操
,
助其平定充
、
像
,
稳
定河南
;
他又劝奉汉献帝
,
招揽大姓名士
,
从而逐渐改造 曹操政权的性 质
,
并倡行儒 术以淡
化刑名之治
。
从当时情况看
,
其所进之
“深根
固本
”
、
屯田拓荒
、
官渡用奇等计谋皆切合 实际
,
不愧为一流的谋略家
。
曹操之由弱 变 强
,
统一北方
,
有赖于荀或辅助之处甚 多
。
不过
,
或之
助操
,
意在借此兴复 汉室
,
实现天下稳定
。
随着曹操羽毛 渐丰
,
其进位之心昭然若揭
,
从而
造成了荀或的内心痛苦及其与曹操的正面冲突
,
最 终酿成了他的人生 悲剧
。
然而
,
哲人虽逝
,
余 惠尚存
。
从汉晋之间 的社会变革 看
,
荀或所 引荐的 大姓名士逐渐得势
,
形成了魏晋之世门
阀世族阶层的骨干力量
。
晋之代魏使得 崇奉儒 学之世族重掌大权
,
也 可以说这是对曹魏代汉
的一种否定
。
由此观之
,
在 这 半个 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中
,
荀或确是一位关健性的人物
。
东汉末年
,
群雄 纷起
,
逐 鹿中原
,
最终获胜
的却是被称 为
“赘
阉遗丑
”
的曹操
,
这 在世 家大
族操纵政局的历史 背景下
,
多 少有 些令 人费 解
。
这
除了曹操自身 非凡的才能外
,
一个重要的原因恐
怕在于他招揽了一批 大族 名士
,
取得了他们的支
持与合作
,
其 中的代表人物便是 荀或
。
作为一流
的谋臣策士
,
荀或屡呈妙 计
,
出奇制胜
;
作为大
族名士的代 表
,
他居中协调
,
疏通曹操 与大 族名
士的关系
,
稳定政局
。
因此
,
考察 荀或的行 迹
,
评
论 其得失
,
从 某种 意义上说
,
可以了解曹操由弱
变强的发展过程
,
进而从一个侧面揭示曹 操 与东
汉大族的关系
,
纠正一些 传统 看法的偏失
。
《孟子
。
万章》有 言
:“
颂其 诗
,
读 其 书
,
不知其 人
,
可
乎?是以论其 世也
。”
本文评论 荀 或
,
以知人论 世
为宗旨
,
不做简单之价 值评 判
,
抑 或有 所可取焉
。
一
、
充州之役
:“深
根固本以制天 下
”
荀或
(163一21 3)字 文若
,
颖川颖阴人
,
其
家世代冠族
,
祖父 淑有高 行
,
“
当世 名贤李固
、
李
。
56
。
膺 等皆师宗之
’, ’
l
〕。
东汉之世
,
大 族名士操 纵社会
舆论
,
家资
、
门第 对士人的前途 影 响甚大
。
荀或
有这样的家 资作 为凭借
,
其未来 仕途 当然会一帆
风 顺
,
《三国志》本传上载
,
南阳何颜便 称其为
“
王佐才也
”
。
中平六年
(1 8 9)
,
或举 孝廉
,
拜守
宫令
,
再 迁亢父令
。
但 就在此时
,
洛阳政局 发生
了变化
,
先 是袁 绍诛灭宦官
,
不久董 卓 挺兵洛阳
,
以至引 发了关 东地区的武力反抗
。
其时冀州牧韩
馥 是颖川人
,
荀或携宗族 往依 之
,
但 待 其至河北
,
袁绍已夺 取韩 馥之 位
,
绍为汝 南人
,
也 信重河南
乡里
,
“
待 或以上宾之 礼
,
或 弟湛 及 同郡 辛评
、
郭
图
,
皆为绍所 任
”卿
。
董卓 西迁 后
,
关东 豪杰失去
了共 同的敌人
,
以至争 城夺 地
,
“
以还相 吞灭
’, t 3
〕。
在 这种纷 扰混 乱的局面中
,
广 大士人无不反复思
量
,
进 行着 关乎 未来命运 的选 择
。
在 诸多军阀中
,
袁绍 声名 最著
、
实 力最强
,
而 曹操势 单力 薄
,
还
没有 形成 自己稳固的基 地
。
我们知道
,
曹操 早年
军事 势力 的发 展一波三 折
,
很不顺利
,
究其原 因
,
恐怕主要在于他出身阉宦家庭
,
缺乏社会 基础
,
故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