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原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1 993年第3期
论东吴
“
限江自保
”
说
丫
周兆望
东吴
“
限江自保
”
说源于三 国
,
历来备受史家责难
,
孙权君 臣}目 此而被斥为
“
苟安
”“
不图进
取
”“
并无争天下之 心
”
。
对此重要问题
,
笔者不敢苟同
,
特撰此 文略述 一己之 见
、 )
要讨论
“
限江自保
”
,
首先遇 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分析
、
理解史格中有关
“
保江东
”
或
“
保守江
东
”
的记载
。
一些学者为了证明东吴
“
限江自保
”是“
苟安
”“
并无争天下之 心
”
,
最 汗援引孙策临
终之言及孙权与鲁肃
“
合榻 对饮
”之 语
。
为论述方便
,
兹将两段 史料原文 录出并剖沂于后
。
《三 国志
·
吴志
·
孙策传》载
:
建安五年(20 0
年)
,
孙策 遇刺
,
临终前叮鹅其 弟孙
权曰
:“举
江东之众
,
决机于两 阵之 问
,
与天下争衡
,
卿不如我
;举
贤任能
,
各尽其心
,
以
保江, + .
,
我不如卿
。”
孙策对比了兄弟俩各自的长处
:
在指挥作战
、
与天下争衡方面
,
自己要强些
;
在选拔和使用
夕
、才
、
以保江东方面
,
自己却不如孙权
。
孙策意在勉 励其弟要扬长避短以竟大业
,
而绝非要求孙
权仅
“
保江东
”而
已
。
仔细 推敲 孙策 之言
,
不难看出其中的两 层含意
:
一是
“
保江东
”,
二 是
“
争天
下
”
,
即首先保住江东这块 根据地
,
然后
“
与天下争衡
”
。
《三国 志
·
吴志
·
普肃传》载
:
权初 见肃
,
甚悦 之
,
两人
“
合榻对饮
。
因密议
曰
:‘今
汉室倾 危
,
四方云扰
,
孤 承父兄余业
,
思有桓
、
文之功
。
君既惠顾
,
何以佐之了
’肃
对
曰
:
‘昔 高 帝
区 区欲卑事义帝而不获者
,
以项羽为害也
。
今之 曹操犹昔项羽
,
将军何由得为
桓
、
文乎?肃窃扦之
,
汉 室不 可复兴
,
曹操不 可卒除
。
为将军 计
,
惟有鼎足江未
,
以观天
下之衅
。
规模如此
,
亦自无嫌
。
何者?北方诚多务也
。
因其多务
,
剿除黄祖
,
进伐刘表
,
竟长 江 所极
,
据而有之
,
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 下
,
此 高帝之业也
。
”
,
值 得注 意 的是
,
司马 光 在《资 治通 鉴》卷6 3
建安五年十月条中 却将鲁肃的话 作 了重 要 删
改
,
“
惟有鼎足江 东
”
被改为
“
惟有保 守江 东
”
,
’‘然 后建
号帝 王以图天 下
,
此高帝 之 业也
”
这句最
关键的话被完全抹去
。
胡三 省 据此发 出高论
:“江 东君
臣
,
本谋不过 此耳
”。
司马温公 治 史态度
本 极严谨
,
考订事实 亦 颇详密
.
但 在此 处作如是取舍
,
不 能不 说是 个大的失误
。《
毛国志办是研究
三国史的权威史籍
,
鲁肃又是东吴主战派中的代表人物
,
陈寿所载无疑是可信的
。
据此
,
各肃的
言论应 包 含三个要 点
:
一是 不同意孙权作齐桓公
、
晋文公之 类的
一代霸主
,
因为有曹操 为便 而
不可得
;
二 是 鉴于
.‘
汉室 不可复兴
,
曹操 不可卒除
”
的政治形势
,
建议 孙 权应先
”
鼎足江 东
”
,
{李 机
而动
;
三是要利用北方军 阀 混战的 良机
.
剿除 黄 祖
、
刘 表
,
占领荆州
.
全据长江
.
’‘
然后建 号帝
几E
以图天下
.
此高帝之业也
”
。
鲁 肃的话十分 明确
:
鼎 足江东
,
稳 定 限基 为第一步
,
建号帝王以争 天
下为第二 步
,
认为只有这样
,
才能 成就汉高祖那 样的统一大业
。
各肃 的言论与孙 篮遗言鹅本吻
成
4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