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期
关于《三 国志
·
孙权传
》上的
“
宜洲
”
011
在绝远
,
不可往来
。
”
这段文字
,
同《孙权传》上涉及夷
、
宜二洲 之文
,
除
“宜”
字的写法稍异外
,
还有几处文字
上 的出入
。
但两书之 间有最重要 的一个共同点
,
就是都 说宜
(擅)洲
“所在 绝远”
。
只不 过
《东夷传》说
“不可往来”;
《孙权传》则说 卫温等
“
卒不 可 得至
”
。
这 也 即是说
:
无论
《后 汉书》或《三 国志》
,
都没有说 徐福之后曾有人 到达过这个
“所在 绝远”
的洲
。
至于《史记
·
秦始皇本 纪》篇上说方 士徐福 入海求仙事
,
并无 提及立洲 之名
。
只是 唐人
张守节《史记正义》曾引《括 地志》说
:
“宜
洲在东海 中
”
,
并云
:
“吴人
《外国图》云
,
宜洲去琅呀万里
”
,
也只是极其 笼统 地讲到它灼方 位
,
很难据以断定 它 的具体地点
。
因此
,
“宜洲”
的实在性如何
,
还 是一个谜
。
值得注意的 是
,
在《三国志
·
孙权传》巾所记孙权 遣卫温
、
诸葛直
“浮 海求夷洲
及穴
洲
”
事
,
同书《陆逊传》和《全徐传》
,
都说 戍是
“夷洲”
和
“珠崖”
:
《陆逊传》
:
“权 欲遣
偏 师取夷洲及未崖
,
四海 未定
,
当须民力
,
以济时务
。
今兵兴历年
,
皆以语逊
,
逊上疏
曰
:
`
臣愚以为
见众损减
,
陛下 忧劳圣虑
,
忘寝与
食
,
将 远规 夷洲
,
以定大事
,
臣反复思帷
,
未见其利
,
万里袭取
,
风波难测
,
民易
水土
,
必致疾 疫
,
今驱见众
,
经涉不毛
,
欲益更损
,
欲 利反 害
。
又珠崖绝险
,
民扰
禽兽
,
得 其民不足 济事
,
无其兵不足 亏众
。
,
权遂征夷洲
,
得未彩吴 o ’
”
《全琼传》
:
“初
,
权将围珠崖及亮洲
,
皆先问凉
,
凉
曰
:
`
以圣朝之 威
,
何
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
,
隔绝障海
,
水土气毒
,
自古有之
,
兵 入 民出
,
必生 疾病
,
转相污染
,
往 者 惧不能反
,
所获何可多致
?
狠亏江岸之兵
,
以冀万一之利
,
愚臣扰
所不安
。
’
权不听
。
军行经岁
,
士 众 疾疫
,
死者十有八九
,
权深悔 之
。
后言次及
之
,
凉 讨
曰
:
`
当是时
,
群臣有不谏者
,
臣 以为不忠
。
’
”
首先
,
在陆逊
、
全琼传上
,
说到 孙权遗人 征夷
、
立二洲的 计划时
,
都 同是称
“珠
崖
”
而
不称
“宜 洲”
。
这就 使人不 能不 感到 疑惑
:
为什么同 是出自陈寿的
《三困 志》
,
同是 孙权集
团里 的人
,
说 的又是同一大事
,
而且陆
、
全两人都是孙权的重要部属
,
两人的先世也 都是东
吴大族
,
全琼父亲全柔还做过会稽东部都尉
,
对于海外情况
,
自必较一般人为熟识
,
但其所
说地名却如此不同
,
是孙权错认了
“珠崖”
为
“宜洲”
呢?还是孙权的计划 本来就是指
“所
在 绝远
,
不可往 来
”
的
“宜洲”
而不是
“珠崖”
呢?
如果说
,
孙权当年要卫 温等去的是
“立 洲”
,
而不是
“珠崖”
,
则陆逊
、
全 琼二人 的说
法是硬将孙权的计划曲解了
。
但是从
《全珠传》说 的
,
“当是时,
群臣有不谏者
,
臣以为不
忠
”
看
,
可知 当年孙权宣布要找
“夷”
、
“宜”
二洲的计划时
,
在朔内原不 是只有少数人知
道的
,
为什么文 武群臣没有一个人 指出孙权要找的
“宜
洲
”
是另一个地 点
,
而不是珠崖?而
且看来孙权在事前及事后可能都 没有分辩过
,
说 他要卫温等去的不是
“珠 崖”
。
否 则以万人
之师
,
出海远征
,
君臣们讨论的是出征目的地该不该去的 问题
,
怎么会各说一方呢!
如前所说
,
古籍 上记载的
“宜洲”
因文义含糊不清
,
本来就很令人 怀疑
。
而全琼
、
陆 逊
同孙权讨论远征 之事时
,
对珠崖所在方位
、
海域
、
洲 上情 况都说得 很具体
。
所谓
“珠崖绝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