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
。
他深知人才本身蕴有极大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
用得好能为
自己的事业发挥很大的作用
,
用得不好
,
会客观上帮敌人的忙
。
如官渡之战打扫战场时
,
发现书信一束
,
皆曹军中诸人与袁绍暗
通之书
,
旁人说要逐一点名
,
收而杀之
。
而他却说
“当绍之
强
,
孤
亦不能 自保
,
况他人乎
”遂命尽焚之,
更不再问
。如果是别人,
一
定要进行一次对异己分子的大清洗
。
正是靠着这种 明智和度量
,
他完成了平定北方的大业
。
就他个人而言
,
也得到了相应的好
处
。
毛宗岗说
“
卓死于布
,
而操不死于绣
。
何也卓之死
,
为失
心腹猛将之心操之不死
,
为得心腹猛将之助也
。”曹
操身经百
战
,
而没有死于刀箭之下
,
正是他用人方面辛勤耕耘所得 的收
获
。
此外曹操不仅 自己雄才大略
,
多谋善断
,
而且对身边的文臣
武将的才能也了如指掌
,
常常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
。每有
重大的军事行动
,
他都召集谋士
,
让他们充分献计献策
,
然后从
中选取最佳方案
,
如果达不到他满意的程度
,
就按 自己的主意
办
。
因此他对人才一般都能做到用其所长
,
避其所短
,
知人善任
。
如官渡之战时
,
他 自己亲临前线
,
却留荀或镇守许昌
,
供应粮草
。
当战事旷日持久
,
粮草不继
,
处在进退两难之间时
,
他写信向荀
或询问办法
。
荀或建议他
“
画地而守
,
扼其喉而不能进
,
情见势
竭
,
必将有变
。
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
”。
果然
,
不久官渡之战以曹
胜袁败而结束
。
征辽东时
,
曹操带郭嘉作随军参谋
,
并采纳了他
不少好的建议
,
也取得了胜利
。
鲁迅讲曹操很有本事
,
斯言诚哉
总之
,
《三国演义》以它生动的描写
,
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怎
样使用人才的正反两方面经验
,
成为全书进步思想内容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就全
书描写的总体看
,
三国之所以能三足鼎立达
半个世纪之久
,
除了各自具有
“
天时
”、“地
利
”、“人和”等有利条
件外
,
一个重要的原因
,
就是力求合理地使用人才
,
使人才尽可
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罗
贯中正是以其进步的人才观作指导
,
将这
一历史的经验通过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
。
它作为一份珍贵的思
想文化遗产
,
在今天乃 至后世都将不断向人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
〔作者单位〕南京师大中文系博士生
〔责任编辑〕张蕊青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