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指出
,
刘舰的
思想可以划分为前后两期
,
前期木之儒家
,
后期则
趋向玄佛并用
。
《文心雕龙》成书于前期
,
其宗 旨
为原道
、
征圣
、
宗经
。
从
“
道沿圣以垂文
,
圣因文
而明道
”
来看
,
圣是道和文的中介
,
道圣文虽分为
三
,
实则三位一体
,
同指儒学
。
《宗经篇》称儒经
为
“
恒久之 至道
,
不刊之鸿教
”
,
这个说法充分 肯
定了儒家的最高地 位
,
其中丝毫没有把儒释二家等
量齐观的任何表示
。
这看法与范文澜基本相同
。
马宏山在《论<文心雕龙>的纲》(《中国社
会科 学》今年第四期)一文中
,
对上述 观点提出不
同看法
.
文章认为
,
《文心雕龙》的纲是本乎道
,
师乎圣
,
体乎经
,
酌乎纬
,
变乎骚;其中一 以贵之
的是
“道, ,
。
从
“
神理
, ,、
“
玄圣
"
、
“
自然
"
、
“
太极
”
等概念 的含义来看
,
《文心雕龙》所谓
“文 之枢扭”
之
“道”
,
就是
‘.
佛理
”
、
“佛性”、
“佛道”
。
“
玄圣创典
,
素王 述训
”、
“道
沿圣以
垂文
,
圣因文而 明道
”
,
“
玄圣
”
指
“佛”
,
“素
王
”
、‘怪”
指儒家圣人
,
在刘舰眼里
,
孔子不过
是个
“述训”
、
“
明道
”
的佛徒而已
.
刘规 所以要
“宗经”
,
不过是因为儒家经典
“明”
了
“佛道”
而已
。
由此可见
,
刘姗写
《文心雕龙》的指导思想
是以佛统儒
,
佛儒合一
。
他用这样的指导思想来
征圣
,
宗经
,
正纬
,
辨骚
。
显然
,
这个基本指导思
想是唯心 主义的
,
落后的
。
(文中)
《三
国演义》非明清小 说
周邮认为
,
《三国演义》非明清小说
.
这个问
题他在《罗贯中水浒传和王实甫西厢记》(《江海
学刊》六二年七月 号)和
《<三国演义> 看校 札
记》(《中华文史论丛》七九年第三辑)中
,
已经
提 出
、
论证过
.
最近
,
在
《<三国演义>
非明清小
说》(
《群众论丛》今年第三期 )
专文中
,
他又提
出了三方面的证据
:
一
、
北京图书馆所藏江夏汤 宾尹校正《全 像
通俗三 国志传》中
,
记述封关羽时云
:
, ’.
··
追至
圣朝
,
赠号义勇武安王
.
”
根据
‘怪朝”这个触
目的尊称和这种特定的款式来
看
,
只有当时人述 当朝事 时才有可能
.
查《古今图
书集成
》博物汇编神异典第三十七卷
,
知救封关羽
为义勇武安王
,
为宋宣和五年时事
.
由此可见
,
《全像通俗三国志传》为宋人说三 分之 书
,
非明
清小说
.
二
、
在
《全像通俗三国志传》中
,
自
“庞统
献
策取西川
”
至
“
刘玄德平定益州
”
,
有五大段书
,
详细记述了关羽之子关索的生平活动及其业 绩
.
而这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却只字不见
。
由 此
可见
,
《三国演义》在《全像通俗三国志传》中是
原貌犹存
,
且是早于
《三国志通浴演义》的
。
又
,
关索其人其事
,
在宋代已广为讲唱流传
,
《全像通
俗三 国志传》在此时成书是完全可能的
.
三
、
查《全像通俗三国志传
》地理释义有 十
四条共十七处
。
分析这些释名
,
虽略有出入
,
但断
为宋人 记宋地
,
是可信无疑的
。
这也是《三国演
义》成书于宋代的一个依据
.
周邮最后说明
,
他所说的
《三国 演义》
,
指的
是一百廿回或二百四十段的长篇 章回成书
,
不是近
年出土的成化本花关索全传的说唱
《三国英
雄志
传》
,
也不是元刊本《三国志平话》
。
文士
、
190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