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三 国志》作为 自己的主要依据的
。
然而
,
从刘宋时代裴松之的注开始
,
就已经注入了
“茸
镭反法
”
、
“拥刘
抑曹
”
的毒素
,
到清代毛宗 岗父子
,
更有意
“折
中于
(朱熹的)《紫阳纲
目》
”
。
这不能不是 一个尖锐的矛盾
。
从 创作人员看
,
既有千百个与广大下层人民有着紧密联系的艺人
,
作为小说的奠基者
;
又有对朱熹五体投地的毛宗 岗父子
“
即旧本遍加 改窜
”
;
而主名作者—主要整理者罗贯
中
,
因为材料不足
,
还不能确 切判 明其思想政治倾向
。
他们都曾经对
《三国演义》的创作
,
起过各 自不同的重 要作用
。
这又是一个尖锐的矛盾
。
特别是从 成书过程
(北宋至元末)
中主要的历史背景来看
,
一方 面
,
民族矛盾比较尖
锐
,
分裂割据比较突出
。
汉 民族中一些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
,
的确曾经利用刘蜀
、
诸葛亮影
射汉民族
,
利 用曹魏影射我国北 方 某些少数民族的贵族侵略者
,
来制造
“
人心思 汉
”
的舆
论
。
如陆游的诗句
“邦命中兴
汉
,
天心大讨曹
”,“汉”
、
“
曹
”
就是
“宋”
、
“金”
的 同义
语
。
这同历 史上曹操
、
刘备以
“
匡扶汉室
。
为旗号的实质一样
,
不是儒家的东西
,
恰恰是法
家的东西
。
爱国主义是一种有广泛影响的思想
,
它不能不对《三 国演义》的创作发生作用
。
另一方面
,
儒家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
越来越处于绝对统治地位
。
法家思 想在封建社会
后期
,
作为地主阶级内部的革新思潮
,
一浪低于一浪
。
而新的历史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萌芽
,
在
《三国演义》基本写定以后很久
,
即在明中叶以前
,
还没有登 上历史舞台
,
更不可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造成一个尊法反儒的新思想高潮
,
如后来的李蛰
—
曹雪芹所初
步表现 出来的那样
。
这也不能不对
《三 国演义》的创作产生严重 的消极影响
。
从《三 国演义》基本成书后的社会反映看
,
封建统治阶级利 用它的封建糟粕
,
宣扬儒家
思想
;
进步思想家如李蛰
,
却利用它发挥尊法反儒和叛逆传统的战斗精神
;
农民起义的领袖
如张献忠等
,
还利用它作为指导战争的重要参考书
。
封建统治阶级竭力散布
“老不看
三国
”
的谬 论
,
怕人民学
“奸”
了
,
这个
“奸”
不就是斗争智慧 的同义语吗?这一 点证明
,
《三国
演义》的思想倾向的确是复杂的
;
而前面三点则有助于说明
,
它 为什么如此复杂
。
联系起来想
,
不仅《三 国演义》存在着矛盾
,
也不仅大体经 历过同样成书过程的
《水浒
传》既歌颂农民起义
,
又鼓吹接受招安
,
《西游记》既蔑视神佛
,
又宣扬佛法无边
;
就是由
作家个人 独创的
《聊斋》
、
《儒林外史》
、
《红楼梦》
,
又何尝不是既抨击了封建制度
,
也
还未能突破
“补”
封建制度之
“天”
的框子呢!在这些作品中
,
民主性的精华同封建性的糟
粕是杂揉在一起的
,
但前者都居于主导地位
。
这既说明了
,
统治阶级思想是统治思想
,
人们
不可能超越历史而不受它 的影响;
又说明了
,
千百万人民的愿望
,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进步
思想
,
尽管受到压抑
,
总要顽强地表现出来
。
这就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
,
具体
地
、
历史地进行分析
,
剔除封建糟粕
,
对其中的民主性精华
,
给予科学的历史地位
。
~
一
8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