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演义》“夷陵之战”散论
(0 次评价)11782 人阅读0 次下载
先灭其魏 . 则昊自服矣 ”。“天 下者 . 重也 ; 冤仇者 . 轻也 。 ” (毛本作 “ 汉贼之仇 . 公也 ; 兄弟之仇 . 私也 。 愿 以天下为重 ” . 更明白了当 ) 即 不应因私废公 . 因兄弟而轻夭下 。 这无疑是正确的 。 但 是站在道 德誓盟的立场 . 刘备之言又理由充分 : “联 自桃园与关张结义 . 哲同仁死 。 今不幸二弟关公破东吴孙权听害 . 此吮誓 下共天地同 日月也: 今联已即帝位 . 皆赖卿等扶持 . 若不与关公报仇 . 是负当时之盟也: ” 这无疑也是正确的 。 政治之盟关 系到万里江山 . “ 当时之盟 ” 关系着 “ 兄弟 ” 之义 。 撇开田史上刘先主的深层主 现功机 不论t3’ . 作为小说家的罗 贯中 . 该如何把握与表 现 ? 又当如何在此两者之间作出权衡与选择 ? 这确实是匠心所在 。 因此 . 我们可以说 . 夷陵之战实质上是政治同盟与 “ 当日之盟 ” 的碰撞 . 是政治目标与誓约情神的冲突 。 厉 史小说固然要重视历史的风貌 . 但小说家的任务并不在于忠实地复制厉史 。 池始终关注着历史进程中的人这一王 体 。 他以对主体外在行为方式的考察和内在精神世界的窥探来传达他对历史与历史主体本身的 体认扣沉思 。 因 此 , 在夷陵之战的叙述中 . 罗贯中借蜀国内部包括诸葛亮 、 赵云在内的诸大臣的进谏 . 表明政治同盟的无比重要 性 。 这里 . 不仅有孔明 、 赵云 、 秦毖等的忠谏 . 也有着汕翁李意的透着神秘的被毛宗岗称为 “ 白帝托孤之兆 ” 的 画以及那个大有截意的 “ 白 ” 字 。 这就使读者站在 “ 公 ” 与 “ 天下 ” 的立场 . 不能不认为刘备的兴兵伐吴是极为 错误的决策 . 而在同时 . 又借张飞的哭诉和刘备 自己的痛哭等 . 反复演染 “当 日之盟 ” 的至高无上的意义 。 这一 对立 , 有论者认为是 “ 作者立场的消失 : 当关于兴师伐吴的争执双方相持时 . 作昔 一反创牛中诸如 ` 尊刘贬曹 ’ 之类的鲜明爱憎立场 . 以超然的态度平叙刘备 、 张飞的失弟失兄之痛和诸葛亮等人的慷慨大义 . 这种立场的消失 无不显示出作者创作中观念的茫然 ” 川 。 在笔者看来 . 作者陷入困境是真 . 陷于茫然则未必 。 因为在整个事件的 叙述中 . 作者的倾向性是明显的 。 他让刘备凳万里江山于不顾 . 以兴 “ 愤兵 ” 伐昊 . 实是站在 “ 当日之盟 ” 这一 边的 . 所以作者先借张飞之口 . 从反面以 “ 激 ” 刘备 :“陛 下今日为君 . 早忘了挑园之誓 . 二兄之仇 . 如何不 报? ” 当刘备以 “ 多官谏阻 . 未敢轻举 ” 相对时 . 张 飞便又进而以 “他人皆知富贵. 岂知昔日之盟也? " “ 昔日之 盟 . 愿同生死 . 天下皆知 . 陛下休教人耻笑也 ” 相逼 . 以坚刘备攻吴实践哲盟之约的决心 . 接着又以刘备斥 、 囚 秦鑫来重申 “ 结义 ” 的 “ 大义 ” 。 很显然 . 作者借此一再表明的是 “ 当日之盟 ” 的誓约精神 . 而且作者的观 念也 是显见的 , 即借此伐吴以张扬 “ 义 ”. 不惜让 “ 兄弟之仇 ” 越过 “ 汉贼之仇 ”. 因 “ 私 , 以为 “ 公 ” · 这不仅不与 全书 “ 尊刘贬曹 ” 的主导倾向相悖 . 而且无论就刘备形象的塑造 . 抑或是全书伦理主题的传达来说 . 都达到 了高 度的一致 . 田因为 “ 义 ” . 实在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极为肯定的一种道德精神 . 当然 , 在政 治同盟与 “ 当日之 盟 ” 的冲突中 . 作者也并非没有困惑 . 只是这种困惑不是表现在倾向性的选择上 . 而是表现在作者不能明了正义 之师何以不能克胜邪恶之敌?最后又无可奈何地把它归于天数 . “ 天命观 ” 就成了他的 “ 历史哲学 ”. 二 、 书生之才 , 将略为优 恐怕就连征伐几十年 . 经惯无数战争的刘备自己在出兵伐吴之际也没有想到 . 会败在一个黄口孺子手里 。 这 确实太丢面子 . 以 至他唾叹 “ 联有何面目回成者而见群臣耶? ” 事实上 . 偏偏就是这小书生 . 此前便曾出奇计 . 助吕蒙白衣渡江 . 一举袭杀 “ 威震华夏 ” 的关羽 . 复夺荆 州 . 显示出他过人的才干 . 为他夷陵之战中大显身手作了一个小小的铺垫 . 很显然 . 对此事 . 远在成都的刘备即 或有所不知 . 张昭 、 顾雍辈也好 . 周泰 、 韩当辈也好 . 处身东吴 . 则不应当不知晓 。 仔细想来 . 作者如此描写的 用心 . 除了为陆逊登场营造典型环境外 . 更重要的 . 恐怕还在于表明他对人才的态度 . 无论刘备 . 还是东吴内 部 . 一致的看法是陆逊乃一书生乃一后生 . 顾 、 张 、 周 、 韩因之而惊而忧 . 刘备因之而轻 。 但铁的事实证明他们 都是错误的 . 正是这一书生和后生 . 以 “ 忍 ” 消解刘备之斗志 . 以 “ 火 , 烧焚刘备之营屯 . 也烧掉了他兴复汉室 的希望 . 倒是毛宗岗识得罗氏之用心 . 他对于 “ 书生 ” 与 “ 后生 ” 都有着十分情眸的见解 . 他在修改本第八十三 回的夹评中评道 :“ 书生有大将之才 . 不得以书生目之 . 亦惟书生而有大将之才 , 则正以其书生而取之 .” 毛 氏 眼中的书生非寻章摘句的书虫 . 一方面书生而有谋略 . 便不得以书生视之 ; 另一方面 . 惟其书 生而富大将之才 . 方可称为书生 . 这一看似矛盾的命题 . 正道出了独特的人才观 : 书生之才 . 将略为优 . 寻章摘句作无用之文者 . 称不得书生 . 以此度罗氏之心 . 当出不远 . 挨诸文本中之实践 . 其将略正在料敌之先 , 处变不惊 · 善于用计 . 尤 善奇计 . 正所谓 “运筹帷握之中 . 决胜千里之外 ”. 是故一于武将 . 道不得是书生也 。 此其一毛氏又曰 :“ 爱 老而不爱少者 , 不可以用才 ; 爱少而不爱老者 , 亦不可以用才 . 人而才 . 则老亦可 , 少亦可;人而不才 . 则 老亦不可 , 少亦不可 . 但当论其才与不才 . 不当论其少与不少云 ”. 此论亦称精辟 。 人之才与不才 , 与年龄并不 成正比 . 有才不在年高 . 无才空长百岁 . 陆逊虽说年少 . 但胸罗万机 . 腹藏韬略 . 实不以年少轻之 。 《演义》之 中 . 赤壁大战 . 公瑾三十有四 . 正当盛年 . 羽扇纶 巾 . 雄姿英发;孔明二十又七 . 更显年少 . 不亦经天纬地 . 叱 咤风 云么 . 此其二 。 三国人才济济 . 史所罕见 . 而陆逊以书主拜大将 . 一战击败刘备 . 挽1〔润于 既倒 . 则更为惊 世骇俗 . 阐氏 “ 擎夭住 ” 之誉 . 实不为过 . 不仅如此 . 陆逊虽称人才 . 但无网泽荐之 . 则其才书必豁显 . 网泽亦 堪称识才能识才者本身岂能非才故网泽者亦是称才;虽然陆逊称才网泽识才 , 而无孙权用才则陆逊 3 6 . . .. . .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26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3 23:39 , Processed in 0.34077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