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角度看
,
一切历史都是 当代人的心态史
,
历史小说尤其如此
。
《
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为罗贯中时代的
“俗化
历史
”
,
必然反映了
“古
典
”
、“历史”
包装下的现世情怀
。“状诸葛
之多智而近妖
”
,
作者的政
治理想与审美情感通过对历史素材的选择利用
、
改造虚构而得到体
现
。
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通俗文艺作品
,
小说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
、
艺术个性
,
更昭示 了其创作时期的时代
、
社会之共性
。
《
三 国志通俗
演义》全书充满的浓烈纵横之气
,
只有到其产生的元明之际的社会现
实中
,
才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并加深我们对这部不朽名著的认识
。
梁启超日
:“凡
‘思’非
皆能成
‘潮
’,
能成潮者
,
则其思必有相当之
价值
,
而又适合时代之要求者也
。”
(《中国近 三百年学术史》)纵横思
潮首先出现于诸侯割据
、思想
自由的战国
,
“世
人多不言国法而言纵
横
”
(《韩非子
·
忠孝》)
。
纵横思想之所以能够在后世沉渣泛起
,
必有
一定的时代社会条件作为基础
。
因此本文拟从纵横思 潮盛行期—
战国 的基本特征人手
,
探讨元明之际纵横活动频繁交作的原因及其
对《三 国志通俗演义》创作的影响(尤其注重 三 国 史料所无而小说虚
构的内容)
。
《淮南子
·
要略》云
:“晚世之时
,
六国诸侯
,
戮异谷别
,
水绝山隔
,
各自治其境内
,
守分其地
,
握其权柄
,
擅 其政令
。
下无方 伯
,
上无天
子
,
力征争权
,
胜者为右
。
恃连与国
,
约重致
,
剖信符
,
结远援
,
以守其
国家
、持
其社租
,
故纵横修短生焉
。”多元
多极的政治军事集团 的产生
与分裂割据局 面之形成
,
大一统国家政权瓦解而代之以多元化的社
会运行机制
,
乃纵横思想勃兴的政治基础
。
至正二十五年(136 5)
,
朱
元璋遣使致书于割据四川的夏主明玉珍曰
:
“昔者曹操
虎踞中原
,
假
汉之名以号令天下
,
操日夜思并吞吴
、
蜀
,
吴
、
蜀 不能合纵以拒操
,
而
屡起衅端
,
自相攻伐
,
岂不失计之甚哉?今之英雄据吴
、
蜀之地者
,
果
欲与中国抗衡
,
延国柞而保社樱
,
惟合纵为上谋
。
足下处西蜀
,
予居
江左
,
盖有类昔之吴
、
蜀矣
”。“近
者王保保以铁骑劲兵
,
据有齐
、
鲁
,
根培洛阳
,
招贤纳士
,
练将养兵
,
实处中国
,
其志非小
。
使其奸雄如
操
,
足下与予岂得高枕无优乎?当今之势
,
予与足 下实相表里
,
将欲
.
30
.
打分:
0 星